直肠息肉怎么回事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发病与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有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诊断靠直肠指检、结肠镜、钡剂灌肠;小良性息肉内镜下治疗,大、疑恶变者手术;要调整生活方式并定期随访,肿瘤性息肉患者需更密切复查。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可癌变,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不会发生癌变,但部分也可能有一定变化。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还与炎症刺激相关,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导致肠黏膜反复炎症、修复,进而引发息肉;另外,生活方式也有影响,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直肠息肉。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病几率有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没有绝对的显著性别差异,但某些特定类型息肉可能在不同性别中有不同表现。
二、临床表现
多数直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症状做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有的会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还可能有黏液便,息肉较大时可脱出肛门外,儿童患者若出现直肠息肉,有时可能表现为便后肛门有肿物脱出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直肠息肉可能因息肉刺激肠道导致腹泻等症状,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表现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检查来明确。
三、诊断方法
直肠指检:是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可触及距离肛门较近的息肉,但对于距离肛门较远的息肉则难以发现。不同年龄的人群,直肠指检操作时需注意力度和手法,儿童患者因直肠较细,操作要轻柔。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的重要手段,能直接观察直肠黏膜情况,发现息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对于有肠道症状或家族中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群,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可发现较大的息肉,但不如结肠镜直观准确,一般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四、治疗原则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良性的直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进行切除,如高频电切术、激光切除术等。这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不同年龄患者内镜下治疗的风险和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身体机能相对更脆弱,术后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操作前需评估全身状况。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或怀疑有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经肛门息肉切除术等。
五、预防与随访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保持合适体重。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儿童可多进行户外活动,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
定期随访:对于切除息肉的患者,尤其是肿瘤性息肉患者,需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监测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或复发。一般首次复查时间根据息肉情况由医生决定,如低风险的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可1-3年复查,而高风险的可能需要更频繁复查。特殊人群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随访更为密切,需终生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