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什么意思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等形成,有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按位置高低和与括约肌关系分类,有流脓、肿痛、瘙痒等临床表现,通过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需手术治疗,不同人群肛瘘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1.肛瘘的结构组成
肛瘘一般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多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瘘管是连接内口与外口的炎性通道,管道迂曲,可呈分支状。
2.肛瘘的分类
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分支)。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也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
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约占70%,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多在肛缘附近。
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窝,内口多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在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上型:较少见,约占4%,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肛周皮肤。内口多在高位齿状线附近。
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约占1%,瘘管从会阴部皮肤向上延伸,与直肠相通,常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克罗恩病等引起。
3.肛瘘的临床表现
流脓:肛瘘常有间断性或持续性流脓,脓液量多少不一。新生成的肛瘘流脓较多,脓液黏稠、黄色、有臭味;时间较久的肛瘘流脓较少,或时有时无。
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无明显疼痛,仅感觉局部坠胀不适;当瘘管引流不畅,脓液积聚时,可出现局部肿痛,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
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瘙痒,皮肤可出现湿疹样改变。
4.肛瘘的诊断方法
肛门指检:可摸到条索状瘘管,内口处有轻度压痛。
肛门镜检查:可发现内口,有时可见瘘管开口。
影像学检查:
碘油造影:可了解瘘管走行,但现已较少使用。
磁共振成像(MRI):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瘘管的位置、与括约肌的关系等。
5.肛瘘的治疗
肛瘘一般不能自愈,需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管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瘘的复发。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
6.不同人群肛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肛瘘:儿童肛瘘多为单纯性肛瘘,多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引起,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尽量采用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的方法,如低位肛瘘可采用瘘管切开术,高位肛瘘可采用挂线疗法,且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要注意保持肛周清洁,避免感染加重。
女性肛瘘:女性肛瘘患者在治疗及日常护理中需注意经期卫生,因为经期局部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导致感染加重。在选择手术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对盆底功能及日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男性肛瘘:男性肛瘘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久坐、长时间骑自行车等压迫肛周的行为,以免影响肛瘘的恢复,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老年肛瘘:老年肛瘘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要加强创面护理,预防感染,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伤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