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与脚气鉴别
糖尿病足由糖尿病长期高血糖致神经和血管病变引发,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上糖尿病足早期有感觉异常等,后期有溃疡等,脚气分水疱、糜烂、鳞屑角化型;实验室检查糖尿病足靠血糖及分泌物细菌培养,脚气靠皮肤癣菌镜检和培养;鉴别靠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糖尿病足有糖尿病史等,脚气有接触癣菌可能及真菌学阳性。
一、病因方面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使患者足部感觉减退或丧失,不易察觉足部的损伤;血管病变则影响足部的血液供应,使得足部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溃疡甚至坏疽等。例如,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其足部神经会出现轴突变性等病理改变,血管会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等情况。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都会增加,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足的发病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的患者更易患病。
脚气: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皮肤癣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常见的传播途径有接触被污染的浴池、拖鞋、毛巾等。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不注意足部卫生、经常穿不透气鞋子等人群易被感染,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临床表现方面
糖尿病足:早期可能表现为足部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足部溃疡、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足趾或足部的坏疽。溃疡部位多有分泌物,且可能伴有恶臭,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不同分级,如Wagner分级,0级是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尚无溃疡;1级是表面溃疡,无感染;2级是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是深度溃疡,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是局限性坏疽;5级是全足坏疽等。不同年龄的糖尿病足患者,其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程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由于整体健康状况较差,病情进展相对更快。
脚气:临床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水疱型表现为足部出现深在性水疱,疱液清,周围无红晕;糜烂型多见于趾间,皮肤浸渍发白,除去白皮后露出红色糜烂面,有剧烈瘙痒;鳞屑角化型表现为足部皮肤干燥、增厚、脱屑,纹理加深。不同类型的脚气临床表现有差异,且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脚气患者由于皮肤较薄嫩,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瘙痒感可能更剧烈。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糖尿病足:血糖检测是重要指标,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通常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也会升高。足部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可明确感染的病原菌,有助于指导抗感染治疗,如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
脚气:皮肤癣菌镜检和培养是诊断脚气的重要方法,取病变部位的皮屑进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培养能明确致病的皮肤癣菌种类,如红色毛癣菌等。
四、鉴别诊断要点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是否有糖尿病病史、足部受伤情况、足部卫生状况等,以及仔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足部的外观、感觉、血运等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来鉴别。糖尿病足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血糖异常,足部病变与神经和血管病变相关;脚气患者有接触癣菌的可能,真菌学检查阳性。例如,对于一个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出现足部溃疡,首先考虑糖尿病足,但同时需排除脚气感染的可能,通过真菌学检查等可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