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荨麻疹的区别
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6周,诱因多外源性,症状主要是风团、瘙痒等,重时伴全身症状,治疗需除诱因、用抗组胺药,重时抢救;慢性病程>6周,易反复发作,诱因多内源性,症状以风团伴瘙痒为主,全身症状轻但影响心理等,治疗难、需时长,要找基础病、调心态,儿童需谨慎选药。
一、病程方面
1.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多是突然发病,往往能明确找到诱因,比如进食特定食物、接触某种过敏原等,起病急,症状相对较明显,但经过及时处理,多数可较快恢复。以儿童为例,若因食用某种新添加的辅食引发急性荨麻疹,可能在数小时内皮肤就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若脱离过敏原并进行相应治疗,可能几天内症状就会缓解。
2.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其诱因往往较难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一些成年人,可能长期反复出现荨麻疹症状,找不到明确的单次诱发因素,病情时轻时重,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二、症状表现方面
1.急性荨麻疹:皮肤损害主要为风团,大小及形态不一,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内逐渐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瘙痒症状较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若累及呼吸道,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较严重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急性荨麻疹可能因瘙痒而哭闹不安,影响睡眠和进食。
2.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情持续时间长,瘙痒程度相对急性荨麻疹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也是以皮肤风团伴瘙痒为主要表现,全身症状相对较少见且较轻,一般不会出现急性荨麻疹可能出现的严重呼吸道等全身症状,但长期反复发作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比如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工作和社交。
三、病因方面
1.急性荨麻疹:常见病因多为外源性,如食物(鱼、虾、蟹、蛋类等)、药物(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等)、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吸入物(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等)及接触物(某些植物、动物毛发、化学物质等)。以儿童为例,食物过敏是较为常见的诱因,比如对牛奶、鸡蛋过敏等,接触某些刺激性的物质也可能引发急性荨麻疹。
2.慢性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多与内源性因素有关,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胃炎等)、慢性感染病灶(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内分泌紊乱(月经紊乱、妊娠等)、精神因素(紧张、焦虑、抑郁等)等。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成年人,更容易出现慢性荨麻疹的情况,而且精神压力大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
四、治疗方面
1.急性荨麻疹:首先要去除诱因,然后根据病情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如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较快控制症状。对于出现严重全身症状(如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的患者,需立即进行抢救处理。
2.慢性荨麻疹:治疗相对困难,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往往需要使用抗组胺药物,且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同时,要积极寻找并治疗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调整心态等。对于儿童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治疗时更要谨慎选择药物,注重安全性,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