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和结肠癌的鉴别
结肠炎与结肠癌可从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等方面鉴别,结肠炎不同类型表现有差异,多有反复发作、症状相对规律等特点,结肠癌早期多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呈进行性发展,内镜下表现不同,病理活检可明确有无癌细胞,影像学检查各有特征,不同人群患病风险及表现等有别,生活方式等对发病有影响,有肠道疾病史人群需密切监测,特殊人群检查需考虑耐受性等情况。
结肠炎:不同类型结肠炎临床表现有差异,如溃疡性结肠炎,多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还可伴有腹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绞痛,便后可缓解,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消瘦等,但一般进展相对缓慢,症状相对较有规律,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一些感染性结肠炎,多有明确感染诱因,腹泻等症状与感染相关,去除诱因后部分可逐渐缓解。
结肠癌:早期结肠癌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性状改变,可出现大便变细、带血或黏液;腹痛也是常见症状,多为隐痛或胀痛,后期可出现腹部肿块,若发生肠梗阻,可出现腹痛加剧、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全身症状可有消瘦、乏力、贫血等,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一般不会自行缓解。
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方面
内镜检查表现:
结肠炎: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内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黏膜可见糜烂或浅溃疡;克罗恩病内镜下可见病变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或纵行溃疡等。
结肠癌:内镜下可见肿瘤呈息肉状、溃疡型或浸润型等,肿瘤表面可有糜烂、出血、坏死等,病灶边界不清,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不清晰。
病理活检:
结肠炎:病理主要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可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排列紊乱等,但无癌细胞。例如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可见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隐窝炎和隐窝脓肿形成等。
结肠癌:病理活检可发现癌细胞,这是确诊结肠癌的金标准。癌细胞可呈不同的病理类型,如腺癌等,细胞排列紊乱,有异型性等。
影像学检查方面
结肠钡剂造影:
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钡剂造影可见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铅管样;克罗恩病钡剂造影可见病变呈节段性,肠管狭窄,呈“线样征”等。
结肠癌:可见肠腔内肿块,呈充盈缺损,病变肠管僵硬,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等,若为浸润型结肠癌,可出现“苹果核”样改变。
腹部CT或MRI:
结肠炎:可显示肠壁增厚等表现,但一般无肿瘤占位性病变等特征性改变。
结肠癌:可更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有无周围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分期等。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患结肠炎或结肠癌的风险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患结肠癌的几率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在一些与激素相关的结肠炎中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而感染等因素可能与结肠炎相关。有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慢性结肠炎患者,需更密切监测,以防发展为结肠癌。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进行相关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儿童患结肠炎或结肠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需更谨慎评估和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