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是什么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侵入途径及自身因素相关。病原体可通过产前宫内、产时分娩过程、产后皮肤黏膜破损及医源性途径侵入;新生儿自身存在免疫功能不完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均不足)、低出生体重及胎龄小等因素,增加了败血症发生风险。
一、病原体侵入途径
(一)产前感染
1.宫内感染:孕妇在孕期存在感染情况,如母亲患有菌血症,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或者孕妇生殖道内存在感染病原体,如B族链球菌等,在分娩过程中病原体上行感染胎儿,这与孕妇孕期卫生状况、自身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若孕妇孕期未注意个人卫生,或者本身有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就增加了宫内感染胎儿引发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
(二)产时感染
1.分娩过程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接触到产道内的病原体,比如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时间过长等情况,会使胎儿更容易受到产道中病原体的侵袭,产程延长会导致胎儿在产道内停留时间增加,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多,胎膜早破则让产道内的病原体更易进入胎儿体内。
(三)产后感染
1.皮肤、黏膜破损感染:新生儿皮肤娇嫩,若护理不当,皮肤出现破损,如脐部感染,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血液。脐部是新生儿常见的感染部位,若脐带结扎不规范、脐部护理不清洁,就容易导致细菌滋生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另外,新生儿的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若有损伤,也可能成为病原体侵入的途径,比如新生儿有肺炎时,病原体可从呼吸道侵入血液循环。
2.医源性感染:在新生儿治疗过程中,如通过静脉导管输液、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如果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就可能将病原体带入新生儿体内引发感染。例如长期使用静脉导管的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与导管留置时间、操作时的无菌措施等有关。
二、新生儿自身因素
(一)免疫功能不完善
1.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新生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胃酸分泌少,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呼吸道纤毛运动差等,这些都使得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新生儿皮肤薄嫩,抵御外界病原体的能力弱,胃酸少不利于抑制胃肠道内的细菌生长,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则不能有效阻挡细菌进入血液。另外,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能力不足,在出生后一周内尤其明显,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能力低下,这些都影响了新生儿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2.特异性免疫功能:新生儿体内IgG虽然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但量相对不足,且自身合成IgM、IgA能力低下,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自身合成IgM能力差,易患革兰阴性杆菌感染;IgA缺乏则易患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这些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不足使得新生儿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败血症。
(二)出生体重及胎龄因素
1.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更不完善,相比正常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例如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其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因为低出生体重儿的皮肤、黏膜等屏障功能更差,免疫细胞功能更低下。
2.早产儿:早产儿胎龄小,各系统发育不成熟程度更严重,免疫功能缺陷更显著,发生败血症的几率更高。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容易出现低体温,低体温又会进一步影响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而且早产儿的营养状况相对更难维持,也会影响其免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