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什么病症呐
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因包括病原体及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新生儿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病因
病原体方面: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真菌(如念珠菌等)、病毒等也可引发败血症。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的人群,常见的致病病原体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体有B族链球菌等;老年人败血症可能与肺炎克雷伯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相关。
易感因素方面:
年龄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容易发生败血症;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也是败血症的易感人群。
基础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等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发生感染进而发展为败血症。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手术等)的人群,增加了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从而易患败血症。
二、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尤其是新生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精神状态改变:患儿可能出现拒奶、嗜睡、烦躁不安等;成人可表现为乏力、精神萎靡等。
心率呼吸改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这是因为机体在感染状态下,代谢增加,心肺功能需要代偿。
局部表现:
若有感染病灶,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如皮肤脓肿、肺炎导致的肺部炎症表现等。
三、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能伴有核左移现象;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升高,CRP在感染发生后数小时内即可升高,PCT对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诊断价值较高,感染越严重,PCT水平越高。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血液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抗生素的选用。但血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待结果期间可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
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选择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用于排查肺部感染病灶;超声、CT等用于排查腹腔等部位的感染病灶等。
四、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在未获得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例如,对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对于发热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代谢需求。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变化快,需要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由于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在用药时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且给药途径等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老年人:老年人败血症往往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基础疾病掩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