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绞痛
肠绞痛多发生于3个月以内婴儿,表现为突然大声哭闹等,因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喂养等因素引发,靠临床表现诊断,需与肠套叠、肠梗阻鉴别,可通过腹部安抚等非药物干预,3-4个月后多自行缓解,严重不缓解或有异常表现需就医。
一、定义
肠绞痛是婴儿期常见的一种现象,多发生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婴儿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收缩或肠胀气引起的疼痛哭闹综合征。
二、主要表现
1.哭闹表现:婴儿会出现突然性大声哭闹,有时可持续几小时,也可阵发性发作。哭闹时婴儿面部潮红,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双脚发凉,双手紧握,哭闹程度较剧烈。
2.其他伴随表现:可能伴有吐奶、腹胀等表现,但一般无发热、血便等异常情况。
三、发生原因
1.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婴儿的胃肠道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导致肠道蠕动不规则,从而引发肠绞痛。例如,婴儿的肠道神经调节功能还未完全成熟,不能很好地协调肠道的蠕动,使得肠道内气体积聚或肠道平滑肌痉挛。
2.喂养因素
吸入过多空气:婴儿在喂养过程中,如果吸吮过快,或者奶嘴大小不合适,会吸入大量空气,这些空气在肠道内积聚,可能引起肠绞痛。比如,用奶瓶喂养时,奶嘴孔过大,婴儿吃奶时会同时吸入较多空气。
牛奶蛋白过敏:部分婴儿可能对牛奶蛋白过敏,进食含有牛奶蛋白的配方奶后,会引起肠道的过敏反应,导致肠绞痛。有研究表明,约有2.5%-7.5%的婴儿可能对牛奶蛋白过敏,从而出现肠绞痛等症状。
3.神经递质因素:婴儿肠道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可能与肠绞痛的发生有关。5-羟色胺参与肠道的蠕动调节等多种生理过程,其水平异常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绞痛。
四、诊断与鉴别
1.诊断:主要依据婴儿的临床表现,如典型的哭闹、腹胀等表现,且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医生会详细询问婴儿的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
2.鉴别诊断
与肠套叠鉴别:肠套叠也会引起婴儿哭闹,但肠套叠患儿除了哭闹外,还可能有血便(果酱样大便)、腹部可触及包块等表现,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明确鉴别。
与肠梗阻鉴别:肠梗阻患儿除了哭闹外,还会有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腹部X线等检查可协助鉴别。
五、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1.非药物干预措施
腹部安抚:可以将婴儿竖抱,让其头部趴在家长肩上,然后轻轻拍嗝,排出肠道内的气体;或者让婴儿仰卧,用温暖的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婴儿腹部,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有助于缓解肠道痉挛。
包裹法:用包被将婴儿包裹起来,模拟在子宫内的感觉,让婴儿有安全感,可能会缓解肠绞痛症状。
调整喂养方式: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容易引起婴儿过敏或产气多的食物,如辛辣食物、豆类等;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以考虑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等特殊配方奶。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在进行腹部按摩等操作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损伤婴儿的腹部皮肤和脏器。包裹婴儿时,要确保包裹物松紧适度,不要过紧影响婴儿呼吸和血液循环。
母亲(母乳喂养婴儿的母亲):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的调整,避免因为饮食不当加重婴儿肠绞痛症状,同时要保证自身营养均衡,以维持良好的母乳喂养状态。
一般来说,婴儿肠绞痛会在3-4个月后自行缓解。如果婴儿肠绞痛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