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肛周脓肿和火疖子
肛周脓肿与火疖子在发病部位与范围、症状表现、病因、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肛周脓肿病变范围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局部症状重且常需手术治疗,超声、MRI可助诊断;火疖子发病部位局限,多由细菌感染单个毛囊所致,全身症状轻,早期可热敷、外用药,化脓可排脓,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
一、发病部位与范围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病变范围相对较广,可发生在肛门周围的不同部位,如坐骨直肠窝、骨盆直肠窝等,常累及肛管直肠周围的多个间隙。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腹泻、便秘等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有肛肠疾病病史者更易复发。
火疖子:医学上称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一般发病部位较局限,多发生在毛囊丰富的部位,如臀部、颈部、面部等,通常是一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感染,范围相对肛周脓肿要小很多。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上,皮肤卫生状况差、多汗等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二、症状表现
肛周脓肿:局部症状较为明显且逐渐加重,患者常感肛门周围持续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随着病情发展,红肿热痛加剧,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体温可升高,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因为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全身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需密切观察。
火疖子: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破溃后,脓液排出,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除非疖肿发生在面部“危险三角区”等特殊部位且感染扩散时,可能出现轻微全身不适,但相对肛周脓肿全身症状轻很多。
三、病因差异
肛周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管直肠交界处的肛窦,肛窦易受损伤及细菌侵入,引发肛腺炎,炎症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而形成脓肿。肠道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长期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肛周脓肿发病风险增高,儿童肛腺相对发达,也较易患肛周脓肿。
火疖子: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所致,皮肤擦伤、糜烂等皮肤病变有利于细菌侵入毛囊,导致感染发生,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疖肿且病情易反复。
四、影像学检查鉴别
肛周脓肿:超声检查可发现肛管直肠周围低回声或无回声区,有助于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及范围,对于复杂的肛周脓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明确病变范围,儿童进行超声检查相对安全,无辐射,可多次复查。
火疖子: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即可初步诊断,无需复杂影像学检查,若要鉴别深部组织是否受累,可能会用到超声,但相对简单,对身体影响小。
五、治疗原则
肛周脓肿:一旦确诊,多需手术治疗,如切开引流术等,手术是根治肛周脓肿的主要方法,儿童手术需考虑麻醉方式的安全性,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术后要注意局部创面的护理,保持清洁,促进愈合。
火疖子:早期未化脓时,可局部热敷、理疗等促进炎症消退,也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若疖肿已化脓,可待其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糖尿病患者患疖肿时,需积极控制血糖,同时进行局部抗感染治疗,儿童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刺激性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