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位肛瘘
低位肛瘘是肛瘘的一种,内口多在肛窦,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由肛周脓肿破溃、感染因素、医源性因素等引起,有流脓、肿痛、瘙痒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肛门指检、探针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要找准内口切开或切除瘘管,术后需注意肛周清洁等护理
一、解剖位置特点
肛瘘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低位肛瘘的内口多位于肛窦,瘘管经过肛管括约肌间区,外口多位于肛周皮肤。其位置相对表浅,与高位肛瘘(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在解剖位置上有明显区别。
二、常见病因
1.肛周脓肿破溃:大部分低位肛瘘是由于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形成。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壁形成纤维化的瘘管,若瘘管位置低于肛管直肠环,则为低位肛瘘。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的低位肛瘘继发于肛周脓肿。
2.感染因素:肠道细菌感染是引发肛瘘的重要原因。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可经肛窦侵入,引起肛窦炎,进而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形成脓肿,最终发展为肛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肠道细菌感染相关因素患上低位肛瘘,但一般来说,免疫力较低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感染相关的肛周病变。
3.医源性因素:如直肠肛管手术过程中,若手术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肛管直肠周围感染,从而形成肛瘘。不过医源性导致的低位肛瘘相对较少见,但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临床表现
1.流脓:肛周皮肤有外口,间断或持续有少量脓性、血性分泌物排出。分泌物的多少与瘘管的长短、是否有分支等有关。在急性感染期,分泌物可能会增多,而且可能伴有异味。
2.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肿痛不明显。但当外口堵塞或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肿痛,甚至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尤其在婴幼儿中,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对于女性患者,由于会阴部生理结构特点,肛瘘相关的肿痛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如行走、坐姿等。
3.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肛周皮肤瘙痒,甚至出现湿疹样改变。这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尤其是长期有肛瘘症状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瘙痒症状可能较为明显。
四、诊断方法
1.肛门指检: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以触摸到肛管内的硬结或条索状瘘管,对于低位肛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瘘管的走行、内口的位置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肛门指检时要更加轻柔、熟练,避免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2.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插入,可探入瘘管,进而了解瘘管的走行方向以及内口的位置。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暴力操作,尤其是对于小儿患者,防止损伤肛管组织。
3.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肛瘘的瘘管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复杂的低位肛瘘或者需要鉴别诊断的情况有重要价值。不过对于婴幼儿等不配合检查的患者,可能需要在麻醉等辅助下进行MRI检查。
五、治疗原则
低位肛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的关键是要准确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全部切开或切除,避免复发。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低位肛瘘切开术等。手术治疗后需要注意肛周清洁,定期换药,促进伤口愈合。对于儿童患者,术后护理要更加精心,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要关注患儿的饮食和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可能对手术伤口的不适更敏感。女性患者在术后也要注意会阴部的卫生护理,避免因局部卫生问题影响伤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