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病,发病机制与变态反应等有关,病理分型有黏膜型、肌层型、浆膜型,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及全身症状,诊断靠内镜、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是避免过敏原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变态反应、免疫反应等有关。机体接触某些过敏原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道组织浸润,进而引起胃肠道黏膜及肌层等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接触食物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后,易诱发该病。
病理分型
黏膜型:病变主要局限于胃肠道黏膜层,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显微镜下可见黏膜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此型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的炎症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肌层型:病变累及胃肠道肌层,可导致胃肠道壁增厚,胃肠道蠕动功能受影响,可能出现肠梗阻等表现。患者可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因肌层受累,胃肠道动力改变较为明显。
浆膜型:病变累及胃肠道浆膜层,可出现腹水,腹水检查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患者可能有腹痛、腹胀等表现,腹水的出现是浆膜型的重要特征之一。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不同分型表现有所差异,黏膜型患者多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可为隐痛、胀痛等不同性质;肌层型患者除了有腹痛外,还可能出现呕吐、腹胀,严重时可发生肠梗阻;浆膜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可伴有腹水相关的症状,如腹部膨隆等。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表现,这与炎症反应及机体的应激状态有关。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内镜下观察胃肠道黏膜情况,同时可取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例如,在黏膜型患者的内镜活检中,可明确看到黏膜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粪便检查可能有潜血阳性等表现;血清学检查有时可发现过敏原相关的抗体等异常。
影像学检查:对于肌层型或浆膜型患者,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胃肠道壁增厚、腹水等异常情况。如CT检查可清晰显示胃肠道壁的厚度及腹水的量等。
治疗原则
避免过敏原:对于明确有食物过敏原的患者,严格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例如,对牛奶过敏的患者,应避免食用含牛奶的制品。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需注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对于不能使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需格外关注,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寻找过敏原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特点,详细询问辅食添加情况等。治疗时选择药物要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饮食调整等,若需使用药物,应在儿科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胃肠道疾病鉴别。治疗时要考虑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在饮食等方面的调整也需要家属的配合,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