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后遗症有哪些
中风可引发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瘫痪、运动协调障碍)、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语言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躯体感觉异常),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不同,各障碍的表现、恢复等会有差异,如老年患者恢复相对更慢,有基础病史患者风险更高等
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平衡能力差、步态异常等。患者难以保持身体平衡,走路时可能出现蹒跚、步幅不均等情况。这与脑部基底节等参与运动协调的结构受损有关,神经信号传递异常使得肌肉协同运动出现问题。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其血管状况可能本身较差,中风后运动协调障碍的恢复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女性在更年期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对运动功能恢复产生一定影响。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包括近期记忆力和远期记忆力的下降。患者可能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如刚说过的话、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也可能对过去的一些经历记忆模糊。这是因为中风影响了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如海马体等结构,导致记忆存储和提取功能出现障碍。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长期的血管病变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认知方面的后遗症,年龄较大的患者随着脑功能本身的衰退,记忆力减退可能更为明显。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件事情,容易被外界干扰打断。这与脑部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以及脑区功能受损有关,使得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下降。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患者,中风后认知方面的注意力问题可能更突出;男性和女性在认知功能的具体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都可能受到中风的显著影响。
语言障碍
失语症:可表现为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能发音,但不能理解他人语言和自己所说的内容)等多种类型。这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所致,不同类型的失语症与受损的语言中枢部位不同有关。例如,布洛卡区受损常导致运动性失语,韦尼克区受损常导致感觉性失语。有脑血管畸形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中风后语言障碍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儿童中风引起的语言障碍可能会对其语言发育和社交能力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需要特别关注早期干预。
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语调异常等。是因为支配发音器官的神经肌肉功能受损,导致发音相关的肌肉协调运动出现问题。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肌肉功能本身有所退化,构音障碍的恢复可能相对困难;有长期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构音障碍的康复进程。
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患者在进食或饮水时会出现困难,可能表现为吞咽费力、食物容易呛入气管等情况。这是由于脑部控制吞咽反射的神经通路受损,使得吞咽相关的肌肉协调功能失调。有脑血管痉挛等病史的患者,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发生几率可能增加;老年患者由于咽喉部肌肉功能衰退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吞咽困难,且呛咳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需要格外注意饮食护理,如调整食物质地等。
感觉障碍
躯体感觉异常:包括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例如,患者可能感到身体某部位麻木不仁,或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也可能对触觉、温度觉等感觉的敏感度降低。这是因为脑部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导致对身体感觉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出现异常。有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液黏稠度高可能进一步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加重感觉障碍;女性在更年期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疼痛等感觉的感知产生一定影响,使得感觉障碍的表现和感受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