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因包括新生儿自身因素及病原体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要立即抗感染并支持对症,预防需孕期保健、分娩护理及新生儿护理,早期诊断治疗关键且预防可降风险。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通常有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最为常见,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病因
1.新生儿自身因素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如脐部是细菌容易侵入的部位,如果脐部护理不当,细菌可经脐部进入血液循环。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免疫功能更低下,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
2.病原体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母亲在孕期有感染,如孕期母亲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胎儿在宫内感染。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胎儿可能接触到母亲产道中的病原体而感染。
产后感染:出生后,细菌可从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比如皮肤破损、脐部感染、肺炎、肠炎等都可能成为细菌进入血液的途径。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新生儿可能出现反应差、嗜睡、拒奶、不哭、体温不稳定等非特异性症状,体温可升高或不升。
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代谢增加,而摄入不足导致。
2.特殊表现
黄疸:可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因为病原体感染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
出血倾向:可见皮肤瘀点、瘀斑,甚至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这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休克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皮肤花斑、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少等休克表现,提示病情危重。
其他: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腹胀、呕吐等症状,涉及多个系统受累。
四、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有无感染史、分娩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新生儿出生后的护理情况等。
2.体格检查
仔细检查新生儿皮肤、脐部、口腔等部位有无感染病灶,评估生命体征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出现中毒颗粒等,血小板可减少。
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血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但需要一定时间出结果,在等待结果期间可先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对诊断有辅助价值,而且治疗后如果CRP下降,提示病情好转。
降钙素原(PCT):PCT升高有助于诊断败血症,并且对病情的监测和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五、治疗
一旦怀疑或确诊新生儿败血症,应立即开始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用药要足疗程。同时,要进行支持对症治疗,如维持正常体温、保证营养供给、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对于有休克等并发症的患儿,要积极抗休克治疗。
六、预防
1.孕期保健
母亲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治疗自身感染性疾病,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感染等问题。
2.分娩过程护理
分娩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胎儿感染的机会。
3.新生儿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做好脐部护理,避免皮肤黏膜损伤,合理喂养,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关键,同时做好预防工作可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