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与肛瘘的区别
肛周脓肿与肛瘘在定义病理本质、临床表现、发病过程和治疗方式上有区别。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急性发病,多需切开引流;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一般需手术治疗,手术需找内口处理瘘管,不同年龄手术方式选择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理本质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主要是由于肛腺感染,感染蔓延至周围间隙所致,病理上以局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为特点,炎症处于急性期,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肿胀、积脓。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是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感染未完全清除,脓腔逐渐缩小,形成纤维性管道,病理上是慢性炎症过程,有肉芽组织增生等表现。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肛周脓肿
症状:通常表现为肛周部位的红肿热痛,疼痛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坐立、行走或按压时疼痛加剧。病变处可触及肿块,有波动感,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体温可因感染程度不同而有所升高,一般在38℃~39℃左右,儿童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波动更明显,且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例如,当肛腺感染后,炎症迅速向周围蔓延,在肛周形成局限的脓肿,局部红肿范围可能在数厘米不等。
体征:肛周相应部位皮肤发红,肿胀,触诊有压痛性肿块,若脓肿成熟可触及波动感。
肛瘘
症状:主要表现为肛周外口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一般肿痛症状相对肛周脓肿较轻,但当瘘管堵塞或急性炎症发作时,可出现肿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肛瘘患者可能外口不太明显,容易被忽视,而成人患者外口相对较易发现。例如,有的肛瘘外口间断排出少量脓液,患者自觉肛周不适。
体征:在肛周皮肤可见单个或多个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按压外口可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流出,通过直肠指诊可在肛管内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瘘管。
三、发病过程区别
肛周脓肿:多为急性发病,感染从肛腺开始,迅速蔓延,在短期内形成脓肿,病程进展较快,一般数天内即可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症状。例如,患者可能在1~2天内肛周红肿范围明显扩大,疼痛加剧。
肛瘘:一般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是在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感染灶未完全清除,炎症持续,逐渐形成慢性的瘘管通道,发病过程相对较长,可数月甚至数年,从肛周脓肿到肛瘘形成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时间。
四、治疗方式不同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初期较小的脓肿,可尝试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针对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抗生素,但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剂量和禁忌,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手术治疗:主要是脓肿切开引流术,一旦脓肿形成,应尽早切开引流,以缓解疼痛和防止感染扩散。手术方式是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切开,排出脓液。
肛瘘
手术治疗:肛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处理瘘管,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这种方法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较小,适用于高位肛瘘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具体病情,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手术时更要注意保护肛门功能。例如,对于低位单纯性肛瘘可采用瘘管切开术,而高位肛瘘可能需要挂线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