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第1期化疗后发烧
白血病化疗后发热有骨髓抑制及感染等可能原因,应对需监测生命体征、评估抗感染、支持对症处理,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观察、检查、治疗及护理等以应对发热情况。
一、可能原因
1.骨髓抑制相关:白血病化疗后常出现骨髓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下降,易引发感染性发热。这是因为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细菌等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其数量减少会使病原体容易侵袭人体从而引起发热,在各年龄段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都可能出现,尤其对于本身身体状况较差、化疗强度较大的患者更易发生。
2.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引起的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不同年龄的患者感染部位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等,成年患者可能因多种因素出现不同部位感染。
病毒感染:如疱疹病毒等,可在化疗后机体免疫低下时侵犯人体导致发热,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更差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真菌感染: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易发生,如曲霉菌、念珠菌等感染,高龄患者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应对措施
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关注其特殊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等特点,更要细致观察体温波动及其他伴随表现。
2.抗感染评估
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病原学检查(包括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等),通过这些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不同年龄患者留取标本的方式和要求可能不同,儿童留取标本相对更具挑战性但需规范操作。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根据可能的感染源和常见病原体,在未明确病原学结果前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要考虑患者年龄对药物代谢和耐受性的影响,避免使用不适合该年龄段的药物。
3.支持对症处理
退热措施: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物理降温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降温方式。只有在物理降温效果不佳等情况下,根据病情谨慎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但要避免不适合低龄儿童的退热药物使用等不规范情况。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提供适合其年龄段的营养支持方案,如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促进恢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白血病化疗后发烧需特别注意,由于儿童免疫系统更不成熟,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更快,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及时与医生沟通,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口腔卫生等,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感染加重,同时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理安抚,缓解其因生病带来的恐惧。
2.老年患者: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烧,要考虑其多合并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感染后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在治疗过程中要更谨慎评估各项治疗措施对基础疾病的影响,监测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如血糖、心功能等,在用药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肝肾负担。
3.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既往有免疫系统疾病、曾有严重感染病史等的患者,化疗后发烧要高度重视,因为这类患者本身免疫状态或感染易感性与常人不同,需要更细致地进行感染排查和更积极的抗感染措施,同时要依据既往病史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既往病史发作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