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初期什么症状
帕金森病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包括多以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性震颤首发且具节律性、随病情进展累及范围扩大,肢体肌强直致运动迟缓等,表现为“面具脸”“小写症”“慌张步态”等;非运动症状有感觉异常、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便秘、多汗、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如情绪低落、焦虑)等,且不同人群因自身基础状况等会影响症状表现及易被误判情况不同。
一、运动症状
1.震颤:多为首发症状,常始于一侧上肢远端,典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即患者静止时出现不自主的颤抖,活动时减轻,入睡后消失。研究表明,约70%的帕金森病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这种震颤具有节律性,频率约为46Hz,随着病情进展,震颤可累及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例如,患者的手指会呈现“搓丸样”动作,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精细动作,如持筷、系纽扣等。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更易出现此类震颤表现,与年轻人群相比,神经系统的老化使得帕金森病相关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更容易引发静止性震颤。
2.肌强直:患者肢体肌肉会变得僵硬,导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检查时可发现患者肢体呈铅管样强直(不伴有震颤时)或齿轮样强直(伴有震颤时)。肌强直会使患者的运动幅度减小,动作变得缓慢,如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会变得困难。对于有基础疾病或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肌强直可能会更早出现或症状更明显,因为原本的身体机能状态会影响帕金森病相关症状的表现程度。
3.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患者的面部表情减少,呈现“面具脸”;写字时字体逐渐变小,称为“小写症”;走路时起步困难,一旦启动,步伐变小变慢,步伐碎小,越走越快,难以立即止步,即“慌张步态”。运动迟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逐渐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的行走、进食等活动。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运动迟缓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衰老表现,但实际上是帕金森病的早期信号,需要引起重视。
二、非运动症状
1.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在疾病初期可出现身体某部位的异常感觉,如麻木、疼痛等。常见的有肢体的麻木感,多发生在手足部位,疼痛可表现为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感觉异常的发生机制与帕金森病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影响了神经对感觉信号的正常传导和处理。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觉异常的表现可能会与帕金森病的感觉异常混淆,需要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来鉴别。
2.睡眠障碍:很多帕金森病初期患者会出现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等。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帕金森病导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影响了睡眠相关的神经递质调节有关。例如,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异常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对于有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生活方式的人群,睡眠障碍的表现可能会更早出现,需要关注帕金森病的可能性。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表现为便秘、多汗、体位性低血压等。便秘是较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由于胃肠道的自主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多汗可能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出汗增多,尤其在夜间睡眠时。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血压突然下降,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因为自主神经调节血压的功能出现障碍。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可能会更危险,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4.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初期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精神症状。情绪方面的改变与帕金森病导致的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尤其是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变化会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对于性格较为内向、压力较大的人群,精神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