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方法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饮食调整)、病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治疗(保护胃黏膜药物和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非药物干预重要、选儿童专用药,老年人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精细饮食调整,女性要注意生理期影响及用药对月经等的影响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均需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一般成年人建议7-8小时睡眠,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例如,儿童每天睡眠时长应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婴儿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等。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可影响胃肠道功能。对于女性,要特别关注生理期前后情绪变化对胃炎的影响,可通过适当运动、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男性若因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问题,也需积极应对。
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还可促使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黏膜损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尽量避免。
2.饮食调整: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对于患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人群,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米饭等主食,搭配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鱼肉等)。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本身胃肠道功能较弱者,更应严格注意饮食选择,防止病情加重。
二、病因治疗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
若检测出Hp感染,需进行规范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感染Hp需谨慎用药,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并严格遵循剂量等要求;老年人感染Hp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且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三、药物治疗
1.保护胃黏膜药物:
如铝碳酸镁等,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侵蚀。其作用机制是在胃内迅速与胃酸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不同人群使用时,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例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时要注意药物代谢情况,避免药物蓄积。
2.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包括PPI类药物,如奥美拉唑等,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胃黏膜的损伤。PPI类药物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从而减少胃酸分泌。对于女性在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非药物干预更为重要,要严格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防止感染相关病原体加重病情。在药物选择上,需选用儿童专用且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用药前需详细咨询医生,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准确计算药物剂量。
2.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时,需注意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与其他药物是否会产生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调整要更加精细,选择更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密切观察用药后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加重胃炎症状,此时更需注意生活方式和饮食的调整。在用药方面,要考虑药物对月经周期等的影响,如某些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可能对女性内分泌有一定潜在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