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
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道,多见于回肠末端及邻近结肠,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黏膜有铺路石样改变等,有腹痛、腹泻等症状,血常规等有相应表现,内镜下病变节段性分布等,影像学有肠管狭窄等表现;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自直肠逆行发展,黏膜弥漫性充血等,有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血常规等有相应表现,内镜下病变从直肠逆行扩展等,影像学有结肠相关改变,不同人群患病概率等有差异,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
一、病变部位
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多见于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但也可在消化道其他部位发病,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但一般不累及小肠。
二、病变形态
克罗恩病:
黏膜表现为铺路石样改变,可见纵行溃疡、裂隙溃疡,病变之间的黏膜正常。
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可出现瘘管、脓肿等并发症,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溃疡性结肠炎:
黏膜表现为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多发浅溃疡,病变连续分布。
一般肠壁不会明显增厚,肠腔狭窄少见,较少出现瘘管等并发症。
三、临床症状
克罗恩病: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间歇性发作,可为痉挛性阵痛或持续性钝痛,进食可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
腹泻: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和黏液,但病变累及结肠下段或肛门直肠时,可有黏液血便。
腹部包块:多见于右下腹与脐周,由肠粘连、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
全身表现:可有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儿童患者还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溃疡性结肠炎:
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亦可累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
腹泻: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程度可反映病情轻重。
全身表现:中重型患者可有发热、贫血、消瘦等,儿童患者同样可能出现生长发育受限。
四、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克罗恩病:活动期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溃疡性结肠炎:中重型患者可有贫血,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多增高。
血沉和C反应蛋白:
克罗恩病:血沉常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病情活动。
溃疡性结肠炎:血沉增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往往提示炎症活动。
粪便检查:
克罗恩病:粪便隐血试验可阳性,一般无特异病原体发现。
溃疡性结肠炎:粪便肉眼观常有黏液脓血,显微镜检查可见红细胞和脓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五、内镜检查
克罗恩病:
内镜下可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纵行溃疡,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呈鹅卵石样,肠腔狭窄,可见肠壁僵硬等。
病理表现为非干酪样肉芽肿、裂隙状溃疡等。
溃疡性结肠炎:
内镜下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多发性浅溃疡,病变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扩展。
病理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隐窝脓肿等。
六、影像学检查
小肠钡剂造影:
克罗恩病:可见肠管狭窄,“线样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等。
溃疡性结肠炎:小肠受累较少,结肠钡剂造影可见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变硬,呈“铅管样”改变。
腹部CT或MRI:
克罗恩病:可显示肠壁增厚、腹腔脓肿、肠瘘等情况。
溃疡性结肠炎:可观察结肠壁增厚、盆腔情况等,有助于评估病情。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患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概率可能有所不同,生活方式如吸烟等可能与克罗恩病发病相关,有肠道感染病史等可能增加患相关疾病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在诊断和治疗中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更谨慎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