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能是耳石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常见且耳石症是其常见原因,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如Dix-Hallpike试验、Rolltest试验),治疗有复位治疗(如Epley复位法、Semont复位法)和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表述能力有限需家长密切观察、医护轻柔操作和个性化康复训练,老年患者需考虑基础疾病影响、监测生命体征及注重康复训练安全。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耳石症的关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而耳石症是导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常见原因。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
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
1.病史采集
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性别差异上无明显突出特征,但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群(如头部曾受外伤、有耳部疾病史等)风险更高。对于有头部外伤病史的患者,需详细询问受伤时间、程度等;有耳部疾病史者,如梅尼埃病等患者,要了解相关疾病的病程、治疗情况等。
通过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特点,包括发作与头位变化的关系,比如是否在卧位翻身、从坐位站起等特定头位变化时诱发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等。
2.体格检查
Dix-Hallpike试验:是诊断后半规管耳石症的常用方法。检查者迅速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然后迅速躺下,使头向后垂30°,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眼震及眩晕。如果出现短暂的旋转性眼震和眩晕,且眼震方向向地性(后半规管耳石症时眼震快相向下),则提示后半规管耳石症。
Rolltest试验:用于诊断外半规管耳石症。让患者坐于检查台上,迅速向一侧侧卧,头悬于检查台边缘下30°,观察眼震情况。若出现水平性眼震,可帮助诊断外半规管耳石症。
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治疗
1.复位治疗
Epley复位法:是治疗后半规管耳石症的经典复位方法。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头位变换,将耳石复位到原来的位置。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操作时需根据其身体耐受性适当调整头位变换的速度和幅度。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柔韧性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操作要更加轻柔缓慢。
Semont复位法:也可用于后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其原理与Epley复位法类似,但头位变换的顺序有所不同。
2.康复训练
在复位治疗后,患者可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巩固复位效果,减少眩晕的复发。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等,不同年龄的患者训练方式和强度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的平衡训练应在家长陪同下,从简单的站立平衡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成人患者可进行更具挑战性的平衡训练项目,但也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适度进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发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时,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头位变化与眩晕发作的关系。在复位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因操作不当给儿童带来额外的不适。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进行个性化安排,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眩晕表现的影响,例如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复位治疗的耐受性。在复位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因为头位的变化可能会对其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性,避免因平衡能力下降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