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氏菌是什么回事
脑膜炎奈瑟氏菌是引起流脑的病原菌,有多种血清群,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感染后有普通型和暴发型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诊断,可通过疫苗接种、注意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早期发现隔离等预防
一、脑膜炎奈瑟氏菌的基本介绍
脑膜炎奈瑟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它通常寄居于人的鼻咽部,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A、B、C、W135、X、Y等多个血清群,其中A、B、C群是引起全球流行的主要菌群。
二、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当健康人吸入带有脑膜炎奈瑟氏菌的飞沫后,在一定条件下,该菌可侵入人体引发感染。例如,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学校、军营等,容易发生脑膜炎奈瑟氏菌的传播。
2.密切接触传播:与患者密切接触,如亲吻、共用餐具等,也可能导致病菌传播。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且在生活中可能与他人有较多密切接触的机会,如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三、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1.普通型流脑:起病急骤,常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病情进展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在1-2天内进入休克、昏迷等严重阶段。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精神萎靡等非特异性症状,随后才出现典型的脑膜炎表现,这是因为儿童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如成人典型,容易被忽视。
2.暴发型流脑:病情凶险,进展极为迅速。可分为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和混合型。休克型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休克症状;脑膜脑炎型以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昏迷等脑实质受损表现为主;混合型则同时具有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表现,病死率极高。
四、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流脑的重要依据。典型的脑脊液改变为压力升高,外观浑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通过对脑脊液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可在中性粒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有助于快速明确诊断。
2.细菌学检查:包括皮肤瘀点涂片和血培养。皮肤瘀点涂片是用无菌针头刺破瘀点,挤出少量血液和组织液涂于玻片上,染色后镜检,若能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即可初步诊断。血培养在败血症期阳性率较高,可明确病原菌。
3.血清学检查:如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脑膜炎奈瑟氏菌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尤其适用于已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细菌学检查阴性的患者。
五、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措施。目前有A群多糖疫苗、A+C群多糖疫苗、A+C+Y+W135群多糖疫苗以及AC结合疫苗等。对于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例如,A群流脑多糖疫苗一般在6-18月龄接种2剂,A+C群流脑多糖疫苗在3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等。
2.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通风换气。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对于儿童,家长要加强对其个人卫生的监督和引导,在集体生活环境中,教育儿童注意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密切接触传染源。
3.早期发现与隔离:在流脑流行期间,如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并进行隔离治疗。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根据情况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给予预防性用药,如复方磺胺甲噁唑等,但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用药禁忌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