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哪些
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三种疾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等引发心肌问题,有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类型;脑梗死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脑组织坏死软化,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等,有基底节区、脑叶、脑桥、小脑出血等类型
一、冠心病
1.定义与发病机制: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脂血症会使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硬化发生发展,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并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等。从年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得冠心病发病风险逐渐升高;男性相对女性在一定年龄段内发病风险可能更高,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2.主要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稳定。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相对不稳定,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能发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奏,冠状动脉斑块易出现破裂、糜烂等情况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有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二、脑梗死
1.定义与发病机制: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造成栓塞等。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减退、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脑梗死发病风险显著增高;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几率,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2.主要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形成血栓,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睡眠中。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起病急骤,症状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
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于脑深部微小动脉的梗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临床症状较轻,可表现为轻度头痛、头晕、肢体无力、麻木等,预后相对较好。
三、脑出血
1.定义与发病机制: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由于脑血管壁薄弱,在血压剧烈波动时易破裂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导致脑出血。年龄上,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长期酗酒、过度劳累等也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病风险。
2.主要类型
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出血类型,壳核出血较多见,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
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脉畸形、amyloid血管病等引起,不同脑叶出血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额叶出血可出现偏瘫、精神症状等,顶叶出血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等。
脑桥出血:病情多较严重,患者迅速出现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呕吐、中枢性高热、呼吸节律不规则等,预后较差。
小脑出血:常见于小脑上动脉分支破裂,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头痛、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等,大量小脑出血可压迫脑干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