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瘙痒症是什么病
肛门瘙痒症是常见局部瘙痒性皮肤病,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仅瘙痒,病因有局部因素(寄生虫感染、肛门直肠疾病、局部皮肤病)和全身因素(系统性疾病、药物因素、精神因素),临床表现为肛门周围皮肤瘙痒,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保持清洁卫生、调整生活方式)、局部治疗、全身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清洁、谨慎用药,老年人要观察并存病、保湿及注意安全。
病因
局部因素:
寄生虫感染:如蛲虫感染,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蛲虫在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
肛门直肠疾病:痔疮、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等肛门直肠疾病,可使肛门分泌物增加,刺激皮肤导致瘙痒。例如痔疮患者,由于痔核脱出,分泌物增多,长期刺激肛门周围皮肤易引发瘙痒。
局部皮肤病:肛周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也可累及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像肛周湿疹,其病因复杂,可能与过敏、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肛门周围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伴瘙痒。
全身因素:
系统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霉菌生长繁殖,可引起肛周霉菌感染导致瘙痒;肝胆疾病患者由于胆汁淤积,血中胆盐含量升高,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全身皮肤瘙痒,肛门周围皮肤也不例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代谢率增高,神经兴奋性增强,也可能出现肛门瘙痒症状。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肛门瘙痒,如抗生素、降糖药等。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可诱发或加重肛门瘙痒症,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肛门瘙痒的症状。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皮肤瘙痒,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瘙痒,夜间瘙痒往往较为明显,患者常因瘙痒而搔抓,搔抓后可引起皮肤破损、出血、结痂等继发性损害。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瘙痒的起始时间、程度、发作规律、有无伴随症状等,以及既往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肛门周围皮肤情况,观察有无皮疹、抓痕、苔藓样变等皮肤损害,同时进行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等,以排除肛门直肠疾病。
实验室检查:如怀疑寄生虫感染,可进行粪便虫卵检查;对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肛门瘙痒,可进行血糖、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保持肛门清洁卫生:建议患者每日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皮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但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清洁剂。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便后的清洁,防止粪便残留刺激肛门皮肤。
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避免饮酒;穿着宽松、棉质的内裤,减少对肛门周围皮肤的摩擦。
局部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局部药物治疗。例如,对于肛周湿疹引起的瘙痒,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时应选择弱效激素;对于蛲虫感染引起的瘙痒,可外用蛲虫膏等。
全身治疗:对于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肛门瘙痒症,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水平;肝胆疾病患者需进行相应的保肝、利胆等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肛门瘙痒症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持儿童肛门周围清洁,避免儿童搔抓肛门。由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格外谨慎,尽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药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例如,儿童蛲虫感染引起的肛门瘙痒,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专门针对儿童的驱虫药物,并配合外用药物缓解瘙痒。
老年人:老年人患肛门瘙痒症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并存。由于老年人皮肤干燥,更要注意保持肛门周围皮肤的湿润,可适当使用一些保湿的护肤品,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产品。同时,老年人行动不便,在清洗肛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滑倒等意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