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脑梗塞常用药有哪些
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药物主要包括改善脑血循环、神经保护及其他类药物,且特殊人群用药有不同注意事项。改善脑血循环药物中,溶栓药如rtPA(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可用)、尿激酶(不适合rtPA且发病6小时内可考虑),有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未溶栓患者尽早用)、氯吡格雷(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急性期联合用);降纤药如巴曲酶(用于不适合溶栓且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扩容药如羟乙基淀粉(临床应用有争议,特殊情况考虑用)。神经保护药物有依达拉奉(自由基清除剂)、胞磷胆碱(参与卵磷脂合成,改善脑循环等)。其他药物如丁苯酞(改善微循环等)、中药制剂(如丹参等,疗效和安全性待验证)。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致不良反应风险增加;儿童治疗需谨慎,溶栓药一般不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需多学科权衡利弊,哺乳期可能需暂停哺乳;有出血性疾病病史者抗血小板、溶栓药一般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一、改善脑血循环的药物
1.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能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可使用。尿激酶也属于溶栓药,在不适合用rt-PA时,发病6小时内可考虑。但溶栓有出血风险,需严格评估适应证与禁忌证。
2.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乙酰化,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发病后未行溶栓的患者,应尽早服用。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或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急性期治疗。
3.降纤药物:巴曲酶等,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适用于不适合溶栓并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
4.扩容药物:如羟乙基淀粉等,通过增加血容量,改善脑灌注,但目前临床应用存在争议,仅在特殊情况下,如分水岭梗死时考虑使用。
二、神经保护药物
1.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还能防止由1-磷酸鞘氨醇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改善伴随不可逆脑缺血的能量代谢异常。
2.胞磷胆碱:参与卵磷脂生物合成,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促进大脑物质代谢,恢复大脑功能。
三、其他药物
1.丁苯酞:可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减轻脑水肿,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2.中药制剂:如丹参、川芎嗪等,具有活血化瘀等作用,可能改善脑循环,但疗效和安全性需更多高质量研究验证。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上述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可能增加。如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升高,尤其是有胃肠道溃疡病史者。因此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儿童:急性脑梗塞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谨慎。溶栓药物使用风险高,一般不轻易应用。抗血小板等药物使用也需权衡利弊,因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远期影响尚不完全明确,需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后决定治疗方案。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溶栓、抗血小板等多数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药物对胎儿或婴儿安全性不确定。孕妇发生急性脑梗塞时,治疗决策需在妇产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协作下,充分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后进行。哺乳期妇女若使用相关药物,可能需暂停哺乳,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4.有特殊病史者:有出血性疾病病史(如血友病等)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溶栓等药物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一般禁忌使用。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者,药物剂量需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避免药物蓄积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