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胃出血的原因
胃出血的常见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与胃黏膜保护或胃酸-胃蛋白酶侵袭因素有关,中老年、男性、长期吸烟饮酒等人群易患,有既往病史者再出血风险高;急性胃黏膜病变,由药物或应激等因素引起,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长期应激或大量饮酒者风险高,有相关病史者易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因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使血管破裂,多见于有肝硬化病史者,长期大量饮酒等可致肝硬化;胃癌,因癌细胞浸润血管等引起,中老年、男性多发,不良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者风险高。
一、消化性溃疡
1.发病机制:胃溃疡多是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侵袭因素增强,导致胃或十二指肠黏膜被自身消化形成溃疡,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例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常见诱因,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使胃酸等容易损伤黏膜,相关研究显示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0%的胃溃疡与Hp感染有关。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消化性溃疡,男性发病多于女性。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风险更高,吸烟会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血液循环,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保护作用。
3.病史影响:有消化性溃疡既往病史的人群,若病情控制不佳,再次发生胃出血的风险增加。
二、急性胃黏膜病变
1.发病原因:
药物因素: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例如,非甾体抗炎药除了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外,还可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和黏膜下出血、水肿;某些抗肿瘤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
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黏膜缺血、缺氧,黏液分泌减少,屏障功能破坏,从而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比如严重创伤患者,在创伤后的应激状态下易出现胃出血。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群(如经常面临重大工作压力、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等)风险高,长期大量饮酒人群也易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胃出血。
3.病史影响:有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病史或有严重应激病史的人群,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的可能性增大。
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发病机制:多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压力升高,血管壁变薄,易破裂出血。肝硬化患者中,约50%-60%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部分会发生破裂出血。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多见于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肝硬化好发于长期大量饮酒、慢性乙肝或丙肝感染等人群,男性肝硬化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加重肝脏损伤,促进门静脉高压形成。
3.病史影响:有明确肝硬化病史,尤其是未规范治疗、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极高。
四、胃癌
1.发病机制:胃癌细胞浸润破坏胃壁血管,可引起胃出血。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引发癌变,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6倍。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长期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癌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胃出血的可能性。
3.病史影响: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未规范治疗等病史的人群,患胃癌风险高,发生胃出血的几率也相应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