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症状及前兆治疗
脑梗塞有一般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还有特殊症状如视力障碍等;前兆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的短暂肢体无力麻木、短暂说话不清或言语理解困难等;治疗包括急性期的静脉溶栓(有时间窗和适用禁忌等要求)和取栓治疗(针对大血管闭塞,治疗中需监测生命体征等,基础疾病影响恢复),病情稳定后要尽早进行包括肢体、语言等康复训练且需长期坚持,家属要辅助。
一、脑梗塞的症状
1.一般症状
脑梗塞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等发生变化,刺激相关神经引起。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压波动可能诱发脑梗塞,进而出现上述症状;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群,自身血管调节功能可能受影响,也易出现相关症状。
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或者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等。这是由于脑部负责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区域受损,影响了神经传导。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血管堵塞导致脑梗塞出现肢体相关症状;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高血糖状态易损伤血管神经,也增加了出现肢体症状的风险。
语言障碍也是脑梗塞的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说话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当脑部语言中枢区域受损时,就会出现此类情况。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人群,血管受到损害,脑部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更易影响语言中枢出现语言障碍。
2.特殊症状
对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力障碍,如一侧眼睛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这是因为脑部视觉相关区域供血不足或受损。患有高血脂的人群,血液黏稠度高,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影响视觉区域血液供应,进而出现视力方面的症状;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代谢等问题,也可能增加脑梗塞发生风险,导致视力障碍等表现。
二、脑梗塞的前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关前兆
短暂性的肢体无力或麻木,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恢复。这是脑部短暂缺血的表现,由于脑部局部血管短暂堵塞又再通,但已经给身体发出了预警信号。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血管壁上的斑块可能脱落导致短暂缺血,进而出现肢体短暂无力麻木等前兆;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也易出现这种短暂性脑缺血相关前兆。
短暂性的说话不清或言语理解困难,也是常见前兆之一。这是脑部语言区域短暂缺血的表现。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稳定的人群,血压波动易导致脑部血管供血异常,容易出现这种言语方面的前兆;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心脏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血液循环,也可能引发脑部短暂缺血出现言语前兆。
三、脑梗塞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
静脉溶栓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使用溶栓药物使堵塞血管再通,恢复脑部血液供应。但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一般在发病后4.5小时内(对于部分药物可能有不同时间窗规定),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后使用。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溶栓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谨慎评估;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则不能进行溶栓治疗。
取栓治疗也是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方式,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效果较好。通过机械取栓的方法将血管内的血栓取出,恢复血管通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的患者,取栓后的恢复情况可能受到影响,需要加强术后的监测和护理。
2.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肢体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需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逐步进行,避免过度劳累;语言康复训练则针对语言障碍的患者,通过言语训练等方法帮助恢复语言功能。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家属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要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