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吃什么中成药
脑供血不足可通过活血通络类(如松龄血脉康胶囊、血塞通软胶囊)和益气养血类(如归脾丸、补中益气丸)中成药改善,使用时需注意个体差异、辨证论治,还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一、活血通络类中成药
(一)松龄血脉康胶囊
1.作用机制:其主要成分包括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等,具有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状。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松龄血脉康胶囊能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例如,相关研究显示,服用松龄血脉康胶囊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有所减轻。
2.适用情况:适用于肝阳上亢、瘀血阻络型脑供血不足患者,常见症状有头晕、目眩、头痛、心悸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且合并脑供血不足的患者,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可考虑使用,但需根据个体血压情况等综合判断。
(二)血塞通软胶囊
1.作用机制: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发挥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作用。药理学研究证实,血塞通软胶囊可通过改善脑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对脑供血不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比如,动物实验发现血塞通软胶囊能显著增加脑缺血区域的血流量,减轻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2.适用情况: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脑供血不足,症见中风偏瘫、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且出现脑供血不足表现的患者,若符合瘀血阻滞的证型可以选用,但要注意有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慎用。
二、益气养血类中成药
(一)归脾丸
1.作用机制:由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脑供血不足若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有关,归脾丸可通过补益心脾、调养气血来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临床观察发现,归脾丸能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气血状态,进而对脑供血不足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2.适用情况: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型脑供血不足患者,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昏乏力等。对于女性患者,尤其是因月经不调等导致气血亏虚进而引发脑供血不足的情况,若符合心脾两虚的证型可考虑使用,但月经量过多的女性应谨慎。
(二)补中益气丸
1.作用机制:主要成分有黄芪、党参、甘草、白术等,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对于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导致的脑供血不足,补中益气丸可通过提升中气,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研究表明,补中益气丸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对改善脑供血不足相关的气虚症状有一定帮助。
2.适用情况: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型脑供血不足,表现为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等。对于中老年患者,若存在脾胃功能较弱、中气不足且伴有脑供血不足症状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但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需密切关注血压变化。
三、注意事项
1.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因年龄、性别、基础病史等不同,对中成药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在使用中成药时需更谨慎评估;女性患者若处于孕期、哺乳期,使用某些中成药需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使用中成药时要考虑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2.辨证论治:脑供血不足患者使用中成药时必须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准确判断证型后再选择合适的中成药,不能自行盲目用药,以免药不对证,延误病情或导致不良反应。
3.定期监测:即使使用中成药改善脑供血不足,也需定期监测脑部血液循环情况以及相关指标,如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