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涉及代谢、血管、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因素;临床表现有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受累相关症状;诊断可通过病史症状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活检等;预防需严格控血糖、血压、血脂等,治疗要控血糖基础上用药物改善症状并保护肢体,老年患者治疗需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影响。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代谢因素: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多元醇途径激活,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细胞内蓄积,导致神经细胞水肿、功能障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多,其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损伤神经组织;己糖胺途径亢进,干扰蛋白的正常糖基化等,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代谢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因长期高血糖引发这些代谢紊乱相关的神经病变。
血管因素: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可导致神经内膜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引起神经缺血缺氧。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和肾脏微血管病变类似,神经的微血管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神经的营养供应。而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加速神经病变的发展。
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的生长、发育、维持和修复起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体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往往降低,影响神经的正常修复和再生。
二、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感觉神经受累:患者常出现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这种感觉异常在夜间或安静时往往更为明显。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感觉症状有所波动。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感觉神经受累表现。
运动神经受累:可出现肌力减退、肌肉萎缩等。早期可能表现为肢体无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导致行走困难等。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相对较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运动神经受累可能对其日常活动能力影响更大。
自主神经受累:可涉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可出现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消化系统可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腹泻或便秘等;泌尿生殖系统可出现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自主神经受累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相对更高。
三、诊断相关因素
病史与症状评估:详细询问糖尿病病史,包括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以及患者是否出现上述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受累相关的症状。例如,患者有多年糖尿病病史,且出现了肢体末端的麻木刺痛等症状,就需要考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
神经电生理检查:常用的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异常,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神经病变的程度。对于一些没有明显症状但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更早发现亚临床的神经病变。
神经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考虑。
四、预防与治疗相关因素
预防方面: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如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7%以下。同时,要控制血压、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更早开始监测血糖等指标,积极预防神经病变的发生。
治疗方面:首先还是要积极控制血糖,在此基础上可使用一些药物改善神经病变相关症状,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此外,要注意保护受累的肢体,避免外伤等,对于有感觉异常的患者,要避免烫伤、冻伤等。特殊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