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年前胃镜正常现在发生胃癌
胃癌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涉及生物学基础因素(如基因变异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其感染致胃黏膜损伤与基因变异概率增加)、饮食与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饮食及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等)、其他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物、年龄等),且胃镜检查有局限性可能漏诊早期病变致后续胃癌发生。
一、胃癌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因素
胃癌的发生是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从正常胃黏膜发展为胃癌通常要经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逐步演进的过程。即使1年前胃镜检查显示正常胃黏膜,但个体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可能已存在潜在的基因变异等生物学改变。例如,一些癌基因(如c-myc等)的激活或抑癌基因(如p53等)的失活等遗传物质层面的异常,可能在长期的环境等因素作用下逐渐累积,最终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而且不同个体的基因易感性不同,有的个体本身就存在更易发生胃癌相关基因改变的遗传背景,这使得即使初始胃镜未发现异常,后续也可能发生胃癌。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Hp感染后可在胃内持续存在,引发慢性炎症反应。Hp产生的毒素和酶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长期的Hp感染会引起胃黏膜反复的炎症-修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不断受到损伤刺激,进而增加了基因变异的概率。1年前可能未检测到Hp感染或者感染未被重视,而随着时间推移,Hp持续感染导致胃黏膜逐步发生病理改变,最终发展为胃癌。例如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p感染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比未感染人群显著升高,且感染持续时间越长、感染程度越重,发生胃癌的可能性越大。
三、饮食与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长期不健康的饮食结构是胃癌发生的重要诱因。比如长期高盐饮食,高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长期食用腌制、烟熏、烧烤类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强致癌物质。1年前的饮食情况可能相对较好,但如果之后长期保持这类不良饮食习惯,就会不断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大量腌制食品的人群,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的几率明显高于饮食相对清淡的人群。
2.生活方式因素:吸烟也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到达胃部,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代谢。长期大量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进而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而且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接影响胃黏膜的状态,为胃癌的发生创造条件。
四、其他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污染物中也可能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例如长期接触某些工业化学物质等。此外,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细胞的修复能力下降,对各种损伤因素的抵御能力减弱,所以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胃癌,即使1年前胃镜正常,随着年龄增长,上述各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可能逐渐显现导致胃癌发生。对于女性而言,激素水平等因素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胃黏膜的状态,但相对男性,这种影响不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还是上述综合因素的作用。
五、胃镜检查的局限性因素
胃镜检查虽然是发现胃部病变的重要手段,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胃镜检查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但可能存在视野盲区,或者由于胃黏膜病变处于早期、病变较小等原因,可能出现漏诊情况。而且胃镜检查对一些微小的、刚刚开始发生病理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可能难以在当时就准确识别。例如,早期胃癌的病灶可能非常小,或者病变处于胃黏膜的较隐蔽部位,1年前的胃镜检查有可能没有发现这些早期病变,而随着时间推移,病变逐渐进展,最终发展为可被胃镜发现的胃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