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急性胃肠炎应注意什么
急性胃肠炎患者需从饮食、休息与活动、水分补充与监测、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方面进行护理,急性期暂禁食后进清淡易消化食物,恢复期过渡到软食并规律饮食;保证充足休息,病情允许时适度活动;充分补水并监测身体状况;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患者注重个人卫生。
一、饮食方面
1.急性期饮食调整:急性胃肠炎发作时,胃肠道较为敏感,应暂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先尝试饮用少量淡盐水或糖盐水,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待症状稍缓解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藕粉、去皮去核的苹果泥等。这些食物易于消化,能减轻胃肠道负担,且能提供一定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冰淇淋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胃肠黏膜的损伤,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加重。
2.恢复期饮食注意:随着病情逐渐好转,可过渡到软食,如面条、馒头、软米饭等,但仍要注意食物的细软和清淡。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可加入少量蔬菜(如煮熟的胡萝卜、南瓜等)、瘦肉末等,但要注意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煎、油炸。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道消化负担。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病情适当调整饮食,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胃肠不适。比如婴儿患者,若为母乳喂养,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若为人工喂养,可暂时调整为易消化的配方奶,并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喂养。
二、休息与活动
1.保证充足休息:患病期间,身体需要能量来对抗疾病,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患者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每天建议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患者则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婴幼儿可能需要12-16小时左右的睡眠。卧床休息可以减少体力消耗,降低身体的代谢率,使胃肠道能更好地进行自我修复。
2.适度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度的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例如病情较轻时,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左右。适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但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活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因活动过度导致身体疲劳,反而不利于病情恢复。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在其病情缓解后,带领进行一些温和的室内活动,如玩积木等,但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状态,若出现不适要及时停止活动。
三、水分补充与监测
1.充分补充水分:急性胃肠炎容易导致脱水,因此要密切关注水分的补充。除了饮用淡盐水或糖盐水外,还可适量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儿童患者,要按照说明书准确配制口服补液盐,并少量多次喂服,防止一次性饮用过多引起呕吐。同时,要观察患者的尿液情况,若尿液颜色深黄、量少,提示可能存在脱水情况,需及时增加水分补充。
2.监测身体状况:要密切监测体温、腹泻次数、呕吐情况等。如果体温超过38.5℃,要引起重视,但不自行盲目用药,及时就医评估;记录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如大便是否为水样便、有无黏液脓血等;观察呕吐的频率和呕吐物的性质,如呕吐物是否含有胆汁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脱水等情况的耐受能力较差,更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变化要及时就医处理。
四、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
1.保持环境卫生:患者居住的环境要保持清洁、通风良好。定期打扫房间,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病菌的滋生。对于呕吐物或排泄物要及时清理,并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菌传播。
2.注重个人卫生: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导正确的洗手方法,并监督其执行。同时,要保持患者的衣物、被褥清洁,定期更换,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