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后遗症怎么锻炼
脑梗塞后遗症康复锻炼包括肢体、语言、认知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肢体锻炼有卧位、坐位、站立与步行锻炼;语言锻炼含发音及语言理解表达训练;认知锻炼包括记忆力和注意力训练;注意事项针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及特殊人群,锻炼要循序渐进并给予鼓励支持。
一、肢体功能锻炼
1.卧位锻炼:对于卧床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可进行患肢的被动运动,如由家人帮助进行肢体的屈伸、旋转等动作,幅度由小到大,频率适中,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10-15分钟左右,这样有助于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能够配合的患者,可进行主动的床上翻身、桥式运动等,桥式运动即患者仰卧,双膝屈曲,抬起臀部,坚持数秒后放下,重复进行,每次可做10-15次,每天3-4组,有助于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及下肢功能。
2.坐位锻炼:当患者可以坐立时,可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无支撑坐位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坐位再到无支撑坐位,同时可进行上肢的前伸、上举、左右侧屈等动作训练,如双手向前平举拿取物品再放下,左右侧方伸手等,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2-3次,有助于提高坐位平衡能力和上肢的运动功能,对于有肢体无力的患者可借助辅助器具进行支撑。
3.站立与步行锻炼:在患者具备一定的站立和步行基础后,可进行站立训练,先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扶持站立、独立站立,然后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可在平行杠内练习步行,之后可在家人辅助下或借助助行器进行步行训练,步行速度不宜过快,以患者能保持平衡且舒适为宜,每次步行训练时间可从5-10分钟逐渐增加到20-30分钟,每天2-3次,有助于恢复下肢的负重和步行功能,但要注意避免患者摔倒受伤。
二、语言功能锻炼
1.发音训练:让患者进行简单的发音练习,如从“啊”“哦”等单音开始,逐渐过渡到发双音、多音,如“爸爸”“妈妈”等,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10-15分钟,同时可配合口唇、舌部的运动训练,如鼓腮、吹口哨、伸舌、卷舌等动作,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2-3次,有助于改善发音器官的功能,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2.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通过与患者进行简单的对话,让患者理解语言的含义并进行表达,如询问患者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或者让患者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等,从简单的内容开始,逐步增加难度,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2-3次,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要耐心引导,鼓励其积极参与训练。
三、认知功能锻炼
1.记忆力训练:可通过让患者回忆简单的事情,如昨天吃了什么、去过哪里等,或者进行数字记忆、物品记忆等训练,如让患者记住几个数字然后复述,或者记住几种物品的名称并在之后回忆,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有助于锻炼患者的记忆力。
2.注意力训练:采用让患者寻找不同颜色、形状的物品,或者进行听数报数等训练,如播放一系列数字,让患者听到指定数字后报出,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可帮助患者提高注意力。
四、注意事项
1.对于老年人:要根据身体状况调整锻炼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过度锻炼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在锻炼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锻炼。
2.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进行锻炼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过高,在锻炼前后可监测血压,锻炼过程中动作要缓慢,防止因血压波动过大而出现意外。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锻炼时间和强度对血糖的影响,避免出现低血糖等情况。
3.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若不是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一般不会涉及此情况,但对于成年患者,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因身体状况特殊而加重不适。在整个锻炼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锻炼的难度和强度,同时要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