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什么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有感染等病因,有流脓、肿痛、瘙痒等临床表现,按位置高低和与括约肌关系分类,通过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需手术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相应事项。
病因
感染因素:大部分肛瘘源于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常因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损伤及细菌侵入而引发感染,感染可蔓延至直肠肛管周围形成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若引流不畅,就可能形成肛瘘。例如,长期腹泻导致肛窦反复炎症刺激,进而增加肛瘘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肛管外伤等也可能引起肛瘘,但相对较少见。比如克罗恩病患者,肠道炎症可累及肛周,导致肛瘘形成。
临床表现
流脓:肛瘘外口会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甚至出现湿疹。不同类型的肛瘘流脓情况有所差异,低位肛瘘流脓较为频繁,量相对较多;高位肛瘘流脓相对较少,有时会间断性流脓。
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无明显疼痛,仅感觉局部发胀不适。若瘘管引流不畅,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甚至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在急性感染期,肿痛症状会比较明显。
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觉肛周瘙痒,皮肤可因搔抓而出现抓痕、增厚、色素沉着等改变。
分类
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和外口)。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
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瘘管在内外括约肌间行走。
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由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上型:较为少见,约占4%,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约占1%,多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与直肠相通。
诊断
肛门指检:可摸到条索状瘘管,内口处有轻压痛,对诊断肛瘘有重要意义。通过指检能初步判断瘘管的位置、走向等。
肛门镜检查:可发现内口,若看到红肿的肛窦,此处可能就是内口所在位置。
影像学检查
碘油造影:可了解瘘管的走行情况,但现在应用相对较少。
磁共振成像(MRI):对复杂肛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等,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治疗
肛瘘一般不能自愈,需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瘘的复发。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例如,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在切开瘘管的同时,会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使切断的肌肉与周围组织粘连,从而防止被切断的肛管直肠环突然回缩而引起肛门失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肛瘘相对少见,多与肛管直肠周围感染有关。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肛周清洁,便后及时清洗,避免感染加重。
孕妇:孕妇患肛瘘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一般在妊娠中期可考虑适当的手术治疗,但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方式等。在治疗前后要加强肛周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加重肛瘘症状或影响治疗效果。
老年人:老年人肛瘘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积极控制血糖等,以利于肛瘘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