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早期症状
脑瘫早期症状主要包括运动发育迟缓(抬头困难、翻身延迟、坐立不稳、爬行困难、站立和行走异常)、肌张力异常(增高、降低、波动)、姿势异常(仰卧位、俯卧位、抱姿、坐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特殊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涉及年龄(年龄小症状不典型,要结合年龄标准评估)、性别(症状无明显性别差异,都需重视观察)、生活方式(孕期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出生后要保证合理喂养和充足睡眠)、病史(早产等病史婴儿风险高,要关注发育情况,有症状及时就医诊断)。
一、运动发育迟缓
1.抬头困难:正常婴儿在2-3个月时俯卧位可抬头45°-90°,而脑瘫患儿可能到3-4个月仍不能很好抬头,这是由于颈部肌肉控制能力差,影响了头部的抬起动作。
2.翻身延迟:一般婴儿在4-6个月时会从仰卧位翻到俯卧位或从俯卧位翻到仰卧位,脑瘫患儿可能到6个月后仍不能顺利翻身,这与肢体协调性和肌肉力量不足有关。
3.坐立不稳:正常婴儿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脑瘫患儿可能到8个月还不能独坐,或坐立时身体前倾、后倒,难以保持平衡。
4.爬行困难:多数婴儿在7-10个月开始爬行,脑瘫患儿可能不会爬行,或爬行时姿势异常,如只用一侧肢体爬行,这是因为双侧肢体运动不协调。
5.站立和行走异常:正常婴儿10-12个月开始站立,12-18个月开始行走,脑瘫患儿可能站立时双下肢交叉、足尖着地,行走时步态不稳、左右摇晃,严重者甚至到2岁都不能独立行走。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肢体活动时阻力增大。比如患儿的上肢屈曲困难,下肢伸直困难,被动活动时感觉像折一根硬的棍子,这种情况常见于痉挛型脑瘫。
2.肌张力降低:肌肉松软,肢体活动范围增大,抱起患儿时感觉像抱一个“软娃娃”,患儿自主活动减少,多见于弛缓型脑瘫。
3.肌张力波动: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的活动状态下,肌张力会出现变化,时而增高时而降低,这在手足徐动型脑瘫中较为常见。
三、姿势异常
1.仰卧位姿势:脑瘫患儿仰卧位时,可能头后仰,下肢伸直,上肢屈曲,呈角弓反张姿势;或双下肢过度外展,呈蛙状姿势。
2.俯卧位姿势:俯卧位时,可能不能抬头,上肢不能支撑身体,胸部贴床,臀部翘起。
3.抱姿异常:抱起患儿时,他们可能双腿夹紧,下肢伸直,呈剪刀状;或头部和躯干向后仰,难以保持正常的抱姿。
4.坐姿异常:坐着时可能身体向一侧倾斜,脊柱侧弯,或坐位时髋关节不能充分伸展,呈半蹲姿势。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正常婴儿这些反射在一定月龄会自然消失,脑瘫患儿可能延迟到6个月后仍存在。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正常婴儿在受到外界刺激或身体位置改变时,会出现相应的保护性反射,如降落伞反射,8-9个月时应出现,脑瘫患儿可能不出现或出现延迟。
五、特殊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年龄越小,脑瘫早期症状可能越不典型。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其吃奶、睡眠、哭闹等日常表现,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随着年龄增长,运动发育迟缓等症状会逐渐明显。对于低龄儿童,在评估症状时要结合其年龄阶段的正常发育标准,避免过度诊断或漏诊。
2.性别因素:目前研究未发现脑瘫早期症状在性别上有明显差异,但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家长都应同等重视早期症状的观察。
3.生活方式:孕期母亲的生活方式对胎儿有重要影响,如母亲吸烟、酗酒、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增加胎儿患脑瘫的风险。出生后,合理的喂养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婴儿的正常发育,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病史因素:有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黄疸等病史的婴儿,患脑瘫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要更加关注这些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和发育评估。一旦发现有上述早期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