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区别
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过敏性紫癜是小血管炎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皮肤紫癜对称分布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致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散在分布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等有不同表现,治疗原则不同,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应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发病机制可能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紫癜。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春秋季发病较多。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有关,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使其寿命缩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差异
皮肤表现
过敏性紫癜:典型皮疹为双下肢对称分布的紫癜,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严重时可伴有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紫癜多为散在分布,全身均可出现,一般以下肢多见,紫癜大小不等,可呈针尖样、瘀斑样等,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严重时可融合成片,但对称性不如过敏性紫癜典型。
黏膜出血
过敏性紫癜: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胃肠道受累时可出现呕血、便血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皮肤黏膜出血外,还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血疱等,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胃肠道出血相对较少见。
其他表现
过敏性紫癜:部分患者可有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等大关节;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肾炎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无关节肿痛及消化道、肾脏等额外系统受累表现(除严重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外)。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血常规
过敏性紫癜:血小板计数正常,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升高,伴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若合并感染可有白细胞升高。
凝血功能
过敏性紫癜:凝血功能检查正常,出血时间可能正常或延长(与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一般正常,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凝血指标正常。
自身抗体等检查
过敏性紫癜:一般自身抗体检查无特异性异常。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检测到抗血小板抗体等异常,如抗血小板糖蛋白抗体等。
四、治疗原则不同
过敏性紫癜: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感染、食物、药物等。轻症患者可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钙剂等对症治疗;病情较重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肾脏受累者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方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于轻度血小板减少无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可密切观察;对于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明显减少的患者,治疗上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丙种球蛋白等,对于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考虑脾切除等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过敏性紫癜时,要密切观察皮疹变化、关节症状及肾脏情况,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需更谨慎监测血小板水平,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患过敏性紫癜时,要注意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老年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由于老年人凝血功能代偿能力差,出血风险更高,治疗时要更积极评估出血风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女性:女性过敏性紫癜患者在月经期间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月经量增多等情况;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孕期可能会面临病情变化,需在妇产科和血液科医生共同监测下进行管理,因为孕期激素变化等可能影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