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和痔疮的区别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有内口、瘘管、外口,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等,检查有肛门指检、探针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需手术治疗;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表现为便血、痔核脱出等,外痔表现为肛门不适等,混合痔兼有两者表现,检查有肛门视诊、直肠指检、肛门镜检查等,内痔初期非手术治疗为主,重者手术,外痔无症状无需治,有症状可手术,混合痔依病情治疗。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
临床表现
肛瘘:主要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外口可间断性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有时外口暂时闭合,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肿痛,体温升高等,反复发作可形成复杂性肛瘘,影响肛门正常功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肛瘘可能因表达不清,易被忽视,需家长密切观察肛周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后恢复较慢。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腹泻或便秘等可影响肛瘘的发生发展及恢复。有肛周感染病史者更易患肛瘘。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重者可呈喷射状出血,后期可出现痔核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因肛门括约肌松弛,内痔脱出更常见;女性在妊娠、月经期等特殊时期,盆腔充血,内痔症状可能加重。生活方式上,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是内痔的诱发因素。有不良排便习惯(如排便时间过长)者易患内痔。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男性外痔发病率可能因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略有不同,长期饮酒、喜食辛辣食物的男性,外痔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外痔的发生与肛门局部刺激、久坐等有关。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可出现便血、痔核脱出、疼痛等症状。
检查方法
肛瘘:
肛门指检:可触及瘘管条索样物,内口处有轻度压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肛门指检需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老年患者肛门括约肌较紧张,操作时需注意力度。
探针检查:可通过外口探入,了解瘘管走行,但需注意避免造成假道。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走行、与周围组织关系等,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各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该项检查,无明显禁忌。
痔疮:
肛门视诊:可观察外痔的情况,内痔有时需患者排便后观察,能看到痔核脱出情况。儿童肛门视诊需耐心引导患儿配合;老年患者肛门视诊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影响观察。
直肠指检:主要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对痔疮诊断有辅助作用,不同人群操作要求同肛瘘的肛门指检。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能清晰看到直肠黏膜情况,各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儿童检查时需选择合适的肛门镜并轻柔操作。
治疗原则
肛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如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手术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敞开创面使其愈合。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需考虑其身体状况,儿童肛瘘手术要尽量减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老年患者手术需评估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等。生活方式上,术后需保持肛周清洁,避免久坐,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
痔疮:
内痔:初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坐浴、应用痔疮膏或栓剂等;对于Ⅲ度、Ⅳ度内痔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女性妊娠期间患内痔,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产后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手术。
外痔:对于无症状的外痔一般无需治疗,有症状的外痔如血栓性外痔等可考虑手术切除。
混合痔: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轻度混合痔可先保守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