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手术怎么做
结肠息肉手术常见方式有内镜下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切除术,前者适用于大部分较小息肉,操作含术前准备、麻醉、内镜插入、息肉处理、术后观察;后者适用于较大等息肉,含术前准备、建立气腹、腹腔镜操作、术后处理。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手术风险高需轻柔操作和营养补充,老年人要评估脏器功能防并发症,性别对手术操作影响小但术后女性特殊时期需注意,有肠道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要分别注意操作精细度和凝血功能纠正。
一、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大部分较小的结肠息肉,尤其是有蒂息肉。
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患者需进行肠道清洁准备,一般在手术前1-2天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并且服用泻药来清空肠道,以保证视野清晰。同时要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麻醉: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对于能配合的患者多采用局部麻醉,若息肉较大、位置特殊或患者不能配合则采用全身麻醉。
内镜插入:医生将内镜经肛门插入肠道,循腔进镜,找到息肉部位。
息肉处理:对于有蒂息肉,可使用圈套器套住息肉的蒂部,然后通过电流产生的热能使蒂部组织凝固坏死,进而切除息肉;对于无蒂息肉,可能会使用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方法,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与下层组织分离,再用内镜下的器械将息肉完整切除。
术后观察:切除息肉后要观察创面有无出血等情况,若有出血可进行相应的止血处理,如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止血等。患者需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可出院。
二、腹腔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较大的、广基的结肠息肉,或者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以及怀疑有癌变倾向的息肉。
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同样需要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患者要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区域需进行消毒等准备工作。
建立气腹:在患者腹部建立气腹,一般通过穿刺套管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腹腔内压力升高,为手术创造操作空间。
腹腔镜操作:通过腹壁上的几个穿刺孔将腹腔镜和手术器械插入腹腔,医生通过腹腔镜的显示屏观察肠道内息肉的情况,然后用器械游离息肉所在的肠管,根据息肉的位置和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将息肉所在的肠管部分切除,然后进行肠管吻合。
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观察有无癌变等情况。患者术后需要在重症监护室观察一段时间,待麻醉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回普通病房,同时要密切观察腹部情况、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等,一般肠道功能恢复后可逐渐恢复饮食。
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人群的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患结肠息肉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生,手术风险相对成人更高。儿童肠道相对较细,在操作过程中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肠道。术后要特别注意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的补充,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支持。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术前要充分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机体抵抗力较弱。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结肠息肉手术本身的操作影响不大,但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女性患者要注意特殊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的影响。例如哺乳期女性在术后用药等方面需要考虑对乳汁分泌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病史因素:
有肠道疾病史患者:如有炎症性肠病病史的患者,肠道黏膜处于炎症状态,在手术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操作的精细度,避免加重肠道炎症。术后要加强对肠道炎症的监测和控制,按照原有的治疗方案继续进行相应的治疗,以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
有出血性疾病病史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出血性疾病患者,术前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确保手术中及术后不易出现出血并发症。需要与血液科等多学科合作,调整凝血相关指标至合适范围后再进行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