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隙脑梗塞是什么意思
空隙脑梗塞即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病变,病变范围多2-20毫米;发病机制是脑部深穿支动脉闭塞;常见病因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临床表现症状相对较轻、多样,起病多在安静或休息时;诊断靠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基础病因及对症支持,预防要控制基础病、改善生活方式,尤其中老年及有基础病人群需重视。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脑部深穿支动脉闭塞所致。这些深穿支动脉管径较细,当高血压等因素导致血管壁发生病变,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时,就会引起相应脑组织的缺血、坏死,进而形成小的梗塞灶。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内膜受损,脂质沉积等,逐渐影响深穿支动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1.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等,导致血管腔狭窄,增加深穿支动脉闭塞的概率。据统计,约70%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不光滑,斑块形成等,影响血流,容易造成深穿支动脉的堵塞。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逐渐增加,所以腔隙性脑梗塞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尤其是50-60岁以上的人群。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还会影响血液的黏稠度等,增加脑梗塞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
4.吸烟、酗酒:吸烟会使血管收缩、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等;酗酒可导致血压波动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多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相对较轻: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头痛、呕吐等全脑症状,仅表现为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轻度的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言语不利等。例如,可能只是一侧手脚活动不太灵活,但不影响基本的日常生活;或者出现面部、手部等部位的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等。
2.症状多样:根据梗塞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常见的有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但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伴有共济失调等。
3.起病形式:多在安静状态下或休息时起病,部分患者在晨起时发现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脑部深部的小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但早期(24小时内)可能显示不明显。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病灶,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梗塞灶的部位、大小等情况。例如,在发病数小时后,MRI就可以发现脑内的微小梗塞灶。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基础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同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例如,对于有肢体无力的患者,可进行康复训练等。
2.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可能要求更严格);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对于高脂血症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方式控制血脂。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当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等。对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注重这些预防措施,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也应关注自身健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