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什么症状
败血症有全身性表现如发热或低体温、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精神状态改变;有局部感染表现如原发感染灶及迁徙性病灶;有器官功能障碍表现如肝脏受累、肾脏受累、凝血功能异常,不同人群在各表现上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事项。
一、全身性表现
1.发热或低体温:败血症患者常出现体温异常,可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8.5℃以上,也可能出现低体温,体温低于36℃。这是因为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波动。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出现体温的明显波动,需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反应相对较弱,也可能出现不典型的体温变化,需特别关注。
2.心率加快:机体为了应对感染,代谢加快,心脏需要更快地泵血来满足身体需求,导致心率超过正常范围,成人通常心率>100次/分钟。在儿童中,不同年龄段正常心率范围不同,如婴儿正常心率为110-130次/分钟,若败血症时心率明显超过该年龄段正常范围则需警惕。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基础心脏疾病,败血症时心率加快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需要谨慎评估心脏功能。
3.呼吸急促:肺部参与机体的气体交换以应对感染引起的代谢变化,患者会出现呼吸频率增快,成人呼吸频率>20次/分钟。儿童呼吸频率因年龄而异,婴儿呼吸频率正常为30-40次/分钟,败血症时呼吸急促可能更明显。老年人呼吸功能本身有所下降,败血症时呼吸急促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评估呼吸状况。
4.精神状态改变: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等表现。这是因为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及机体的炎症反应影响了神经系统功能。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精神状态改变可能更为突出,如婴儿可能出现拒奶、反应差等情况;老年人若原本有认知障碍,败血症时精神状态改变可能被误认为是原有病情加重,需仔细鉴别。
二、局部感染表现
1.原发感染灶:不同部位的原发感染灶有不同表现,如皮肤软组织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有脓性分泌物;肺部感染时,可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泌尿系统感染时,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原发感染灶是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起始部位,其表现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各异。对于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原发感染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延误诊断;婴幼儿皮肤娇嫩,皮肤软组织感染相对常见,且需注意与非感染性皮肤病变鉴别。
2.迁徙性病灶:部分败血症患者可出现迁徙性病灶,如感染累及关节可引起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累及骨骼可出现骨痛、局部肿胀等;累及心内膜可出现心悸、胸痛等心脏相关症状。迁徙性病灶的出现是因为细菌等病原体随着血流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迁徙性病灶可能更容易发生在较远部位,且恢复相对较慢;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迁徙性病灶累及骨骼等部位可能影响骨骼发育,需早期发现和处理。
三、器官功能障碍表现
1.肝脏受累:可出现肝大、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等。肝脏是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败血症时炎症反应影响肝脏功能。儿童肝脏相对较大,败血症时肝大可能更易触及,但需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大鉴别;老年人肝脏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败血症时肝功能损害可能更严重,需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2.肾脏受累:可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等肾功能损害表现。肾脏是机体的排泄器官,感染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可影响肾脏功能。儿童肾脏浓缩功能等尚未完善,败血症时肾功能损害可能对水、电解质平衡影响更大;老年人肾脏储备功能下降,败血症时更易出现肾功能不全,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凝血功能异常: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败血症时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系统,同时可能消耗凝血因子等,导致凝血功能紊乱。新生儿由于凝血系统发育不完善,败血症时更易出现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妊娠期女性凝血功能本身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败血症时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出血或血栓风险,需特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