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易发生感染主要原因是
急性白血病患者易发生感染,原因包括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且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受损(淋巴细胞受抑制、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变)、黏膜屏障损伤(口腔、胃肠道黏膜受损)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治疗导致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感染风险增加,儿童和老年患者因自身特点感染影响更突出,需加强相关护理和控制抗生素使用来降低感染风险
一、粒细胞缺乏
1.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是抵御感染的重要防线,其数量大幅降低使得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明显下降。例如,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常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10^9/L$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2.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即使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存在,其趋化、吞噬和杀菌等功能也可能出现障碍。白血病细胞释放的一些物质可能影响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其难以有效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如相关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指数低于健康人群,表明其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减弱。
二、免疫系统受损
1.淋巴细胞受抑制: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及其他免疫器官,影响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功能。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急性白血病患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且功能异常,导致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难以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例如,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异常,影响了机体对病原体的识别、杀伤及免疫记忆的形成。
2.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变: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代谢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其水平下降会使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减弱,无法有效通过抗体-抗原反应来清除病原体。研究显示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等水平低于正常,降低了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三、黏膜屏障损伤
1.口腔黏膜受损:白血病细胞浸润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可导致口腔黏膜破损。口腔黏膜是阻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屏障,破损的黏膜为细菌等病原体提供了侵入机体的门户。例如,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较为常见,患者口腔黏膜出现溃疡、糜烂等,有利于细菌定植和繁殖,进而引发感染。
2.胃肠道黏膜受损:胃肠道黏膜同样可能因白血病本身或治疗因素受到损伤。胃肠道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面积较大的黏膜屏障,受损后肠道正常菌群易移位,导致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感染。如化疗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增加了细菌易位的风险。
四、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治疗的影响
1.菌群失调:在治疗急性白血病过程中,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药物,会破坏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正常菌群对维持机体的微生态环境和抵御外来病原体具有重要作用,菌群失调后,耐药菌等机会致病菌容易大量繁殖并侵袭组织,引发感染。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大量滋生,从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2.耐药菌感染风险增加:频繁使用抗生素还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对感染的控制效果降低,进而增加了耐药菌感染的风险,且耐药菌感染往往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增大。如临床上常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耐药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给感染的治疗带来挑战。
对于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上述因素对感染的影响更为突出,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其感染迹象,加强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护理,维持正常的菌群平衡等;对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本身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更弱,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预防感染方面需更加谨慎,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以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