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败血症
败血症的发生是病原体入侵、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局部感染灶未有效控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人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发生败血症的风险和机制有别,如细菌、病毒、真菌可通过不同途径入侵,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易致感染,肺部、皮肤软组织、新生儿脐带等局部感染灶未控可引发败血症。
一、病原体入侵是关键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种类及入侵途径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较为常见的引发败血症的细菌之一,它可通过皮肤伤口等途径入侵人体。例如,皮肤有破损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从破损处进入体内,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大肠杆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它常存在于肠道等部位,当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大肠杆菌可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皮肤黏膜屏障较薄弱,更容易受到细菌入侵引发败血症。比如婴幼儿皮肤娇嫩,若护理不当导致皮肤破损,细菌就更容易侵入。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皮肤黏膜的防御功能也减弱,同样易被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
(二)病毒感染
1.部分病毒引发败血症的机制
某些病毒如EB病毒等,在感染人体后,可在体内大量繁殖,然后突破机体的防御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病毒进入血液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可能导致败血症的发生。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压力过大、营养不良等状态下的人群,免疫力降低,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败血症。例如,长期熬夜、饮食不均衡的人,身体免疫力下降,当EB病毒等入侵时,就更易引发相关病变进而导致败血症。
(三)真菌感染
1.真菌入侵与败血症的关联
一些条件致病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入侵引发败血症。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平衡被打破,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就可能大量增殖并侵入血液。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其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受到真菌感染引发败血症。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同时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因基础疾病受到影响,使得真菌更容易入侵血液导致败血症。
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重要诱因
(一)先天性免疫缺陷
1.先天性免疫缺陷的类型及影响
如补体缺陷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会使机体的防御功能出现问题。补体系统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补体缺陷时,机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让病原体在体内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这类患者从出生起就存在免疫功能方面的缺陷,比常人更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导致败血症。
(二)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
1.常见导致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使得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例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但这也增加了感染败血症的风险。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其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被大量破坏,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极易受到各种病原体感染,包括引发败血症。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器官如胸腺等功能衰退,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下降,免疫功能逐渐低下,也是容易发生败血症的人群。
三、局部感染灶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引发败血症
(一)局部感染灶的形成与发展
1.常见局部感染灶举例
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局部感染灶,如肺炎患者,如果肺部的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皮肤软组织感染也是常见情况,如疖、痈等,如果感染加重,细菌可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对于新生儿,脐带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局部感染灶,因为新生儿脐带部位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若感染扩散,就可能引发败血症。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脐带感染后更易导致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
总之,败血症的发生是病原体入侵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局部感染灶未有效控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败血症的风险和机制有所不同,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