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癫痫的药有哪些
抗癫痫药物分类及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抗癫痫药物分为传统和新型两类,传统药物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癫痫发作,作用机制各异;新型药物有拉莫三嗪、托吡酯等,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机制。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儿童用药要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精确计算剂量,孕妇要评估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并调整用药,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需小剂量用药并密切观察,肝肾功能不全者要注意药物代谢排泄受影响,必要时调整剂量或选对肝肾影响小的药物。
一、抗癫痫药物分类
1.传统抗癫痫药物
苯妥英钠:适用于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对小发作(失神发作)无效,甚至可使病情恶化。它通过稳定细胞膜,阻止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扩散而起作用。
卡马西平:是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疗效优于其他抗癫痫药,对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也有较好疗效。其作用机制与阻滞电压依赖性钠通道有关。
丙戊酸钠:为广谱抗癫痫药,对各型癫痫如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等均有效。它能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增强GABA能神经的抑制作用。
苯巴比妥:对除失神小发作以外的各型癫痫,包括癫痫持续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是小儿癫痫的常用药。它通过增强中枢抑制性递质GABA的作用,使氯离子通道开放时间延长,导致神经细胞超极化,降低其兴奋性。
扑米酮:在体内代谢为苯巴比妥和苯乙基丙二酰胺,对癫痫大发作及精神运动性发作有效。
2.新型抗癫痫药物
拉莫三嗪:可用于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癫痫部分性发作或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的单药治疗,以及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的添加治疗。它通过抑制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稳定突触前膜,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托吡酯:对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和婴儿痉挛等均有一定疗效。其作用机制包括阻断电压依赖的钠通道、增强GABA介导的氯离子内流等。
奥卡西平:主要用于治疗成人和5岁以及5岁以上儿童的原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和部分性发作,伴有或不伴有继发性全面性发作。它是卡马西平的10酮基衍生物,作用机制与卡马西平相似。
左乙拉西坦:用于成人及4岁以上儿童癫痫部分性发作的加用治疗。它通过与突触囊泡蛋白SV2A结合,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加巴喷丁:主要用于成人疱疹后神经痛,也可用于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伴或不伴继发性全身发作的部分性发作的辅助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脑内GABA的合成有关。
二、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和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一些传统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可能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丙戊酸钠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新型抗癫痫药物相对不良反应较少,但使用时也需谨慎。例如,拉莫三嗪可能引起皮疹,严重时可导致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在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中使用时应密切观察。同时,儿童用药剂量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
2.孕妇:癫痫女性在孕期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抗癫痫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发育迟缓等。在计划怀孕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评估病情和药物风险,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拉莫三嗪等,并调整药物剂量。孕期还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使用抗癫痫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能更高。例如,苯巴比妥等药物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4.肝肾功能不全者: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抗癫痫药物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丙戊酸钠主要在肝脏代谢,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药浓度。必要时需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