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怎么办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相关的处理包括:输注指征为血小板计数<20×10/L且有出血表现等,输注时注意速度等;促血小板生成药物通过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增加生成,适用于特定患儿且要严格把握;预防出血需注意休息活动、口腔和皮肤护理;要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观察出血表现;低龄儿童和有基础病史儿童处理时需特殊考虑。
一、血小板输注
1.输注指征:当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血小板低于一定数值且有出血倾向时需考虑输注血小板,一般血小板计数<20×10/L且有出血表现,或血小板计数<10×10/L无论有无出血表现通常都需要输注血小板,这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中发现血小板过低时发生严重出血事件风险显著增加的依据,不同个体可能因基础情况等略有差异,但总体遵循此基本指标范围来判断是否需要输注。
2.输注注意事项:对于儿童患者,输注血小板时要注意输注速度不宜过快,密切观察患儿输注过程中是否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因为儿童在输注血液制品时相对成人更易出现过敏等反应,要严格按照儿科输血操作规范进行,确保输注安全。
二、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应用
1.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有一些促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来增加血小板生成。例如一些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它们能有效提升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在多个临床病例观察和临床试验中都证实了其在促进血小板生成方面的有效性。
2.适用情况:适用于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有一定骨髓造血功能基础但血小板上升缓慢的患儿,不过在儿童使用时要严格把握用药时机和剂量范围,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代谢等与成人有差异,需在专业医生评估下使用。
三、预防出血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患儿应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等,因为活动过度或碰撞可能导致身体部位出血,对于年龄较小不能自主配合的患儿,要由家长协助做好防护,防止摔倒等情况发生,这是基于儿童在血小板降低时出血风险增加,通过限制活动可降低出血概率的护理原则。
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轻轻刷牙,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漱口,防止口腔黏膜损伤出血,儿童口腔黏膜相对娇嫩,血小板降低时口腔出血风险较高,良好的口腔护理能有效预防口腔出血事件发生,临床实践中已证实规范口腔护理对降低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患儿口腔出血的重要性。
3.皮肤护理: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穿宽松柔软的衣物,防止皮肤损伤出血,儿童皮肤较薄嫩,血小板降低时皮肤出血点等情况更易出现,通过细致的皮肤护理可减少皮肤出血的发生风险。
四、病情监测
1.血小板计数监测:定期监测患儿血小板计数,一般化疗后需要密切观察,可能1-2天监测一次血小板计数,通过监测了解血小板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根据临床研究,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能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2.出血表现观察: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一旦发现异常出血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因为早期发现出血表现并处理对于改善患儿预后非常关键,儿童自身对出血的感知和表达可能有限,需要医护人员及家长密切观察。
五、特殊人群考虑
1.低龄儿童:低龄儿童在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时,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出血等并发症的耐受能力更差,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精细,比如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严格遵循儿科护理的精细操作规范,药物使用要格外谨慎,优先选择对低龄儿童影响较小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
2.有基础病史儿童:对于本身有其他基础病史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处理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对治疗的影响,例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在输注血小板等操作时要注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权衡利弊,充分考虑基础病史带来的特殊风险,确保治疗既针对血小板降低问题又能兼顾基础病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