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和脑栓塞有何区别
脑血栓与脑栓塞均为脑血管疾病,二者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上有别,脑血栓多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管病变,脑栓塞由栓子入脑动脉致血管闭塞;临床表现不同,脑血栓起病缓、症状渐显,脑栓塞起病急、症状迅达高峰;辅助检查中影像学有CT、MRI等,脑血管造影可助诊断;治疗原则各异,脑血栓早期有溶栓等治疗且需控基础病,脑栓塞针对原发病并抗栓等;预后与梗死情况、治疗及原发病等相关,中老年人等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部脑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病风险。
2.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如心脏瓣膜赘生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其栓子来源以心源性最为常见,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如长期卧床等可能增加栓子形成风险。
二、临床表现
1.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缓慢,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不同血管受累表现不同,如大脑中动脉受累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一般意识障碍较轻。其症状进展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速度、部位等有关,中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2.脑栓塞: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脑血管病中发病最急的。多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因栓子常为多源性,可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可能有心脏病相关症状,各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心源性因素导致的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脑血栓发病24-48小时后,头颅CT可见低密度梗死灶;脑栓塞发病即刻或数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早期有时可显示栓塞部位的低密度改变及是否有出血性梗死等情况,对于区分脑栓塞和脑血栓在早期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基础疾病不同的患者,CT表现会因病情发展阶段而有差异。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能更早发现缺血病灶,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发现脑栓塞或脑血栓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改变,对于脑栓塞早期发现栓子来源相关的血管改变等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人群的MRI表现基本相似,但基础疾病影响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病变程度等。
2.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等,对于诊断脑血栓的血管病变情况有重要意义,脑栓塞时也可通过脑血管造影了解脑血管有无阻塞及栓子情况,但相对应用不如脑血栓普遍,在有创检查风险可接受的患者中考虑使用,不同年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评估是否进行该检查。
四、治疗原则
1.脑血栓: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有严格时间窗等要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等治疗,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的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中老年人及有相关基础疾病者要积极管理基础疾病以预防复发,生活方式上建议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
2.脑栓塞: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纠正心律失常等,同时进行抗栓、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对于心源性脑栓塞需评估抗凝等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各年龄层患者根据原发病情况和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更要注重原发病的规范管理。
五、预后
1.脑血栓:预后与梗死部位、面积、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中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且有复发风险,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生活方式不良会影响预后恢复。
2.脑栓塞:预后与栓子来源、梗死面积、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心源性脑栓塞复发风险较高,各年龄层患者根据自身情况不同预后有差异,原发病控制好的患者相对预后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