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引发胃黏膜病变的疾病,发病与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胃排空延迟有关,有腹痛、呕吐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等检查诊断,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1.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生理性阀门,正常时能控制胃内容物适时排入十二指肠,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出现障碍时,十二指肠内的胆汁、胰液等容易反流入胃。例如,某些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可能破坏了幽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了胆汁反流的风险;胃肠道动力紊乱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幽门括约肌的正常舒缩,导致胆汁反流。
2.胃排空延迟:胃排空速度减慢时,胆汁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增强。多种因素可导致胃排空延迟,如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而干扰胃的排空;一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也可能抑制胃的蠕动,延缓胃排空。
临床表现
1.腹痛:多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烧灼痛,进食后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且疼痛无明显的节律性,与胃溃疡的饥饿痛或餐后痛不同。例如,有些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由于胆汁反流加重,腹痛会明显加剧。
2.呕吐:呕吐物常含有胆汁,一般发生在进食后,呕吐后症状可能暂时缓解,但不久又会复发。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吐奶、食欲下降等,长期呕吐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类似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表现;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腹胀、早饱等。长期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可能因慢性失血等原因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
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时可见胆汁反流至胃内,胃黏膜呈现黄染等表现。通过胃镜还可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胃黏膜的病变程度。
2.24小时胆汁监测:通过将便携式胆汁监测装置经鼻放置到十二指肠内,连续24小时监测胆汁反流情况,可客观反映胆汁反流的程度,对于胃镜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3.胃吸出物测定:通过胃管抽取胃内物,测定其中胆汁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胆汁反流。一般在禁食12小时后抽取胃内容物,若胆汁含量较高(如胆红素含量>30μmol/L)则提示存在胆汁反流。
治疗原则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避免进食过饱,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以免加重夜间的胆汁反流;减少高脂肪、辛辣、酸性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胆汁分泌或影响幽门括约肌功能,例如油炸食品、辣椒、醋等应适量控制;建议少食多餐,以减轻胃的负担。
体位: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胆汁反流。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调整其睡眠姿势,避免仰卧时胆汁反流加重症状。
2.药物治疗: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结合胆汁,减少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的刺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特别注意。儿童的胃排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出现胃排空延迟导致胆汁反流。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避免食用可能刺激胃肠道的食物。用药时需谨慎,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且剂量要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进行计算,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胃肠功能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胃肠动力往往较差,更容易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用药情况,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使用某些抗高血压药物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在选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药物时需权衡利弊。同时,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病情变化时更易被忽视,要密切关注其症状变化,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