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昏迷不醒怎么办6
脑梗塞昏迷不醒的应对包括紧急处理、医院治疗、康复护理及特殊人群提示。紧急处理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头偏向一侧、清理分泌物,必要时用海姆立克法,同时呼叫120。医院治疗方面,先监测生命体征并给予支持,如维持体温、血压等,建立静脉通道;之后针对性治疗,包括溶栓、取栓、药物及手术治疗。康复护理有基础护理,像定时翻身拍背等,还有病情稳定后的康复训练。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和护理时需根据其特点调整,关注不同风险。
一、紧急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脑梗塞昏迷不醒时,患者可能因舌根后坠、痰液堵塞等导致气道不畅。应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及时清理口腔及气道分泌物。若情况紧急且现场有条件,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辅助清除气道异物。此操作能避免窒息,保障氧气供应,降低因缺氧造成脑部进一步损伤的风险。
2.呼叫急救: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护人员救援。详细告知患者发病情况、昏迷时间等信息,方便急救人员做好相应准备。及时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救治,能争取最佳治疗时机,改善患者预后。
二、医院治疗
1.生命体征监测与支持:
入院后,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维持体温正常,过高或过低体温都可能加重脑损伤;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血压过高易引发再出血,过低则影响脑部灌注;保证心率、呼吸平稳,确保机体氧供和代谢正常。
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营养和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昏迷患者无法自主进食,需通过静脉途径提供营养支持,保障机体正常代谢和组织修复。
2.针对性治疗:
溶栓治疗:若在时间窗内(一般发病4.56小时),符合溶栓指征,可给予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以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但溶栓治疗有出血风险,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
取栓治疗:对于部分大血管闭塞患者,可采用机械取栓术,通过介入手段将血栓取出,使血管再通。该方法适用于特定患者,需专业医生评估。
药物治疗:除溶栓药物外,还可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根据患者情况使用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等,减轻脑损伤。
手术治疗:若患者脑部出现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可能需进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
三、康复护理
1.基础护理:
定时翻身拍背,每2小时左右一次,防止压疮形成,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损伤皮肤。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细菌滋生引发感染。可使用温水或专用口腔护理液进行擦拭。
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袋,防止泌尿系统感染。鼓励患者自主排尿,尽早拔除尿管。
2.康复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被动运动,如关节屈伸、按摩等,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还可进行语言、认知等方面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康复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基础疾病较多。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代谢和耐受性可能与年轻人不同。用药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康复训练时,因老年人骨质疏松,要注意防止跌倒骨折,训练强度要适中。
2.儿童:儿童脑梗塞昏迷不醒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治疗和护理需更谨慎。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孕妇:孕妇发生脑梗塞昏迷,不仅要考虑自身病情,还要关注胎儿安全。治疗药物选择需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胎儿的防护,如避免不必要的辐射等。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脑梗塞同时,要积极控制原发病。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糖尿病患者要密切监测血糖,合理调整降糖方案,保证血糖平稳,防止因血糖异常影响脑梗塞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