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胃出血呢
胃出血可通过观察呕血与黑便等症状表现来初步判断,呕血颜色与出血量、速度有关,黑便多呈柏油样;还可结合基础病史如消化性溃疡、胃部肿瘤、肝硬化病史及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判断;就医检查可通过胃镜直接观察出血情况、血常规了解失血程度、大便隐血试验检测微量血液来辅助判断。
一、观察症状表现
(一)呕血与黑便
1.呕血情况:胃出血时可能会出现呕血症状,呕出的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等因素。如果出血量较多、出血速度较快,呕出的血可能是鲜红色;如果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后,呕出的血可能呈咖啡色样。例如,当胃内出血量达到250-300ml时,就可能引起呕血表现。
2.黑便情况:黑便也是胃出血较为常见的表现,这是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被消化酶和细菌分解,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而且这种黑便通常是柏油样的,质地比较黏稠,有特殊的腥味。一般来说,胃内出血量在50-100ml左右时,就可能出现黑便。
(二)头晕、乏力等全身表现
1.头晕:胃出血导致失血后,人体血容量减少,会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症状。尤其是在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突然变为坐位或站立位时,头晕可能会加重。对于有贫血基础的人群,如本身就患有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人,胃出血引起的头晕症状可能会更明显。
2.乏力:由于机体缺血缺氧,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比如原本可以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如步行一段较短的距离,现在会感觉很吃力,需要休息才能完成。
二、结合病史等情况判断
(一)基础病史
1.消化性溃疡病史: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群发生胃出血的风险较高。例如,患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溃疡面可能会侵蚀血管,导致出血。据相关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约有10%-25%会发生出血并发症。
2.胃部肿瘤病史:有胃部肿瘤病史的人,肿瘤组织可能会侵犯周围血管引起出血。比如胃癌患者,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破坏血管结构,导致胃出血。
3.肝硬化病史:肝硬化患者会出现门静脉高压,进而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从而引起胃出血。在肝硬化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酒情况:长期大量饮酒或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导致胃黏膜血管破裂出血。有研究表明,每天饮酒量超过80g(相当于50度白酒160ml),连续饮酒5年以上的人群,胃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的人群。
2.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情况: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容易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例如,一些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发生胃出血的风险增加。
三、就医检查辅助判断
(一)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判断胃出血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的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原因等。例如,可以清晰地看到胃溃疡的溃疡面是否有血管暴露、胃部肿瘤的形态等。在进行胃镜检查时,还可以同时进行止血等治疗操作。一般来说,出现呕血、黑便等胃出血表现的患者,应尽快进行胃镜检查,通常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较为合适,此时胃镜下可见到活动性出血病灶的概率较高。
(二)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等情况,从而判断失血的程度。如果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提示有失血情况,结合临床症状等可以辅助判断是否为胃出血引起的失血。例如,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且有呕血、黑便等表现时,高度怀疑胃出血导致的失血。
(三)大便隐血试验
大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大便中是否有微量的血液。如果试验结果呈阳性,提示消化道可能有出血情况,但不能明确出血的具体部位是胃部还是其他部位,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例如,即使没有明显的呕血和黑便症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也可能提示有少量的胃出血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