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原因包括感染和肿瘤性发热,感染又分细菌、真菌、病毒感染,肿瘤性发热与白血病细胞释放致热物质有关;一般处理需监测生命体征、保持舒适环境、补充水分;抗感染有经验性和针对性治疗;肿瘤性发热优先非药物降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有基础病史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明确发热原因
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和肿瘤性发热。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原因,由于患者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侵袭,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肿瘤性发热则与白血病细胞本身释放的致热物质等有关。
(一)感染相关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可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表现为咳嗽、咳痰、尿频、尿急等症状。
真菌感染: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易发生,如念珠菌感染,可累及口腔、消化道、肺部等部位,口腔可见白色念珠菌斑膜,肺部感染时可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出现沿神经分布的疱疹及发热等表现。
(二)肿瘤性发热
肿瘤细胞增殖迅速,代谢旺盛,可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导致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体温多不超过38.5℃,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二、一般处理措施
(一)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变化,每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二)保持舒适环境
将患者安置在通风良好、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4℃,湿度50%-60%)的病房内,让患者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三)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可在1500-2000ml左右,以防止发热引起的脱水,同时也有助于体温的散发。对于不能自主饮水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补液等方式补充水分。
三、抗感染治疗
(一)经验性抗感染
在未明确病原体之前,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等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如考虑细菌感染,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若怀疑真菌感染,可经验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需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及疗效。
(二)针对性抗感染
当通过病原学检查(如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等)明确病原体后,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或抗真菌、抗病毒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若血培养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且药敏试验显示对万古霉素敏感,则选用万古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四、肿瘤性发热的处理
对于肿瘤性发热,主要是针对白血病本身进行治疗,随着白血病病情的控制,发热情况多可改善。在退热方面,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物理降温,可使用温水擦浴,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避免患者着凉。对于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的患者,在儿科等特殊人群中需谨慎使用退热药物,因为低龄儿童使用退热药物可能存在一定风险,而非低龄患者若需使用退热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但要严格遵循用药原则。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时,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更要密切监测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适度,避免过度保暖加重发热,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使其配合治疗。在抗感染用药方面,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且要警惕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老年患者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时,要注意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减退,发热可能会加重心、肺负担。在抗感染治疗中,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密切观察肝、肾功能变化。同时,老年患者免疫功能更差,要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急性白血病发热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感染的控制。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等基础疾病的影响,如某些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升高血糖,需在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血糖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