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损伤症状
早产儿脑损伤会出现意识状态改变(轻度易激惹、中度嗜睡、重度昏迷)、呼吸节律异常(增快、减慢、暂停等)、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低)、原始反射异常(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异常)、惊厥表现(局部或全身性抽搐等),早产儿本身器官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脑损伤后症状更隐匿严重,医护人员及家长需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护理时要营造安静环境利于恢复。
一、意识状态改变
早产儿脑损伤时可能出现意识状态的异常。轻度脑损伤时,可能表现为易激惹,早产儿原本相对安静的状态被打破,变得容易兴奋、躁动不安;中度脑损伤时,可能出现嗜睡,即处于睡眠增多的状态,唤醒后能短暂清醒,但很快又入睡;重度脑损伤时,可出现昏迷,对外界刺激几乎无反应。这与早产儿未发育成熟的神经系统在受到损伤后,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有关,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了大脑对意识的调控功能,而早产儿本身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损伤影响意识状态。
二、呼吸节律异常
早产儿脑损伤可能导致呼吸节律的改变。正常早产儿的呼吸相对规则,而脑损伤后可能出现呼吸增快、减慢,或者呼吸暂停等情况。例如,呼吸增快可能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呼吸中枢的正常调节,使得呼吸频率超出正常范围;呼吸暂停则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功能受到干扰,不能正常维持呼吸的节律。这是因为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在大脑中相对不成熟,脑损伤更容易波及呼吸中枢,从而引起呼吸节律的异常,与早产儿自身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
三、肌张力改变
1.肌张力增高:早产儿脑损伤后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减少。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控,使得肌肉的紧张度增加。例如,上肢可能呈现内收、内旋的姿势,下肢可能表现为伸直、内收交叉等异常姿势。这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脑损伤后神经传导和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有关,由于其神经系统的脆弱性,更容易在损伤后出现肌张力的异常改变。
2.肌张力减低:也可能出现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无力。这是因为脑损伤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和调节功能减弱,使得肌肉不能正常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早产儿本身肌肉力量和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就相对较弱,脑损伤进一步加重了这种情况,导致肌张力减低,影响早产儿的肢体活动和运动发育。
四、原始反射异常
1.拥抱反射异常:正常早产儿的拥抱反射是存在的,当有外界刺激时会出现双臂外展、伸直,然后内收、屈曲的动作。而脑损伤的早产儿拥抱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或者表现为反射不对称。这是因为拥抱反射的神经传导通路在大脑中,脑损伤影响了该反射的神经调节,由于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脑损伤更容易干扰这个原始反射的正常表现。
2.吸吮反射异常:脑损伤的早产儿吸吮反射可能减弱,吸吮无力,或者出现吸吮不协调的情况。这是因为吸吮反射也依赖于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早产儿脑损伤后,大脑对口腔肌肉的控制和协调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吸吮反射异常,这与早产儿口腔和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以及脑损伤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有关。
五、惊厥表现
早产儿脑损伤时可能出现惊厥。惊厥的表现多样,可能是局部的肌肉抽搐,如某一肢体的抽动,也可能是全身性的抽搐,表现为四肢僵硬、抖动,同时可能伴有双眼凝视、口周发绀等表现。这是因为脑损伤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早产儿的大脑神经元稳定性差,更容易发生异常放电引起惊厥。惊厥的发生与早产儿脑发育不成熟、脑损伤导致的神经电生理紊乱密切相关,不同形式的惊厥反映了脑损伤对不同部位神经组织的影响程度。
六、特殊人群(早产儿)温馨提示
早产儿本身身体各器官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脑损伤后上述症状可能更为隐匿和严重。医护人员及家长需密切观察早产儿的意识、呼吸、肌张力、原始反射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超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在护理早产儿时,要注意保持安静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为早产儿提供一个有利于其神经系统恢复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因为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减少对早产儿神经系统的进一步不良影响,促进其身体的恢复和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