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什么病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引发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因有细菌、真菌、病毒感染,临床表现有全身、局部症状及器官功能损害,诊断靠血液培养、血常规、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预防要增强免疫力、避免皮肤黏膜损伤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败血症是一种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原体通常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二、病因
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创口、呼吸道、泌尿系统等途径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感染细菌的途径可能不同,例如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若皮肤有破损且接触到污染的物品等容易导致细菌侵入;长期住院、有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的患者发生细菌感染导致败血症的风险较高。
真菌感染: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本身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真菌可从体内菌群移位或经外源性途径侵入血液引发感染。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如严重的病毒性感冒未及时控制,病毒进入血液系统,但相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病毒导致败血症的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伴有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等原因,高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老年人可能全身症状相对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
局部表现:不同病原菌感染可能有相应局部表现,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可能在感染源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若为真菌败血症,局部可能有真菌感染相关的表现等。
器官功能损害:病情严重时可影响多个器官功能,如累及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困难;累及泌尿系统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异常;累及神经系统可出现意识障碍等。
四、诊断
血液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依据,通过抽取患者血液进行培养,若能培养出致病菌则可明确诊断。但血液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可能受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如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伴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升高。
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可能进行胸部X线、CT等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肺部等感染病灶,协助诊断败血症。
五、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种类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真菌感染选用抗真菌药物等。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等,对于出现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如呼吸衰竭时给予呼吸支持等。
六、预防
增强免疫力:健康人群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增强免疫力;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避免皮肤黏膜损伤:注意保护皮肤黏膜,避免外伤,若有皮肤黏膜破损应及时清洁、消毒,防止细菌等病原体侵入。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病情合理选用,以减少真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注意医院感染防控:在医院环境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要加强护理,预防医院内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发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败血症。应注意儿童的日常护理,保持其生活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一旦儿童出现发热、精神差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免疫力相对低下,且可能存在器官功能衰退等情况。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有感染迹象应尽早诊断和治疗,同时注意其营养状况的维持。
免疫抑制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等,这类人群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监测身体状况,一旦出现感染相关表现要迅速就医,因为这类人群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进展更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