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耳鸣脑鸣一样
耳聋、耳鸣、脑鸣在定义与表现、发病机制、诊断与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耳聋是不同程度听力下降,由耳部疾病等多种原因致传音或感音结构病变;耳鸣是无外界声源时耳内或头部主观声音感觉,与耳部、全身性疾病及精神心理因素相关;脑鸣是患者自觉脑内鸣响,多与脑部血管、神经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上,耳聋因传音或感音结构病变,耳鸣与耳蜗毛细胞异常放电或中枢处理异常有关,脑鸣与脑部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神经功能紊乱相关。诊断检查中,耳聋需耳部专科等检查,耳鸣需耳部及相关影像学等检查,脑鸣需脑部相关检查。治疗原则上,传导性耳聋依情况药物或手术,感音神经性耳聋用药物等,耳鸣针对病因及掩蔽等疗法,脑鸣针对病因治疗。
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可表现为对声音的感知减弱等,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耳部疾病(中耳炎、耳硬化症等)、噪声暴露、衰老等。从年龄角度看,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听力自然衰退相对常见;长期处于高分贝环境工作的人群,如工人等,噪声性耳聋风险较高。
耳鸣:是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产生的主观感觉的声音,可表现为蝉鸣声、嗡嗡声等各种声响。其发生可能与耳部病变(如外耳道堵塞、中耳病变等)、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风险不同,长期压力大、精神紧张的人群更易出现耳鸣相关问题。
脑鸣:主要是患者自觉脑内有鸣响的感觉,多与脑部血管、神经等因素相关,如脑血管狭窄、脑供血不足等情况可能引发脑鸣。有基础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脑鸣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发病机制差异:
耳聋:耳部的传音结构(外耳道、鼓膜、听小骨等)病变会影响声音的传导,导致耳聋;感音结构(耳蜗、听神经等)受损会影响声音的感知和传导,也会引起耳聋。例如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会影响声音传导从而引发传导性耳聋;而噪声损伤耳蜗毛细胞则会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
耳鸣:可能是耳蜗毛细胞受损后异常放电,导致神经冲动异常传递引起耳鸣;也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听觉信号的处理异常导致耳鸣。比如长期噪声暴露使耳蜗毛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耳鸣。
脑鸣:多与脑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如脑血管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使得脑部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脑内鸣响的感觉;另外,神经功能紊乱等也可能参与脑鸣的发生,如长期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可能影响脑部神经调节,诱发脑鸣。
诊断与检查:
耳聋:需要进行耳部专科检查,如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鼓膜情况;纯音听阈测试可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或混合性);声导抗检查有助于判断中耳功能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程度,儿童可能需要通过行为测听等特殊方法进行听力评估。
耳鸣:除了耳部常规检查外,可能需要进行听力学检查(如纯音测听、耳鸣匹配等)、耳鸣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部磁共振等)来明确病因。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耳鸣可能还需要进行心理评估。
脑鸣:通常需要进行脑部相关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来观察脑部血管、脑组织等情况,以排查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脑部肿瘤等导致脑鸣的因素;还可能需要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脑血管的血流速度等情况。
治疗原则不同:
耳聋:传导性耳聋如果是由中耳炎等炎症引起,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炎症,必要时进行手术修复鼓膜等;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多采用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对于合适的患者还可能考虑佩戴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选择需综合考虑,儿童人工耳蜗植入需要严格评估适应证等。
耳鸣:首先要针对病因治疗,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治疗耳部病变等。同时可采用耳鸣掩蔽疗法、耳鸣再训练疗法等。对于精神心理因素明显的耳鸣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脑鸣: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改善脑供血(使用改善脑血管循环的药物等)、治疗脑血管狭窄等。如果是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脑鸣,可能需要调节神经功能的治疗等。
总之,耳聋、耳鸣、脑鸣虽然都与耳部或脑部的声音相关异常感觉有关,但在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存在明显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