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与肛周脓肿如何区别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多由肛周脓肿遗留,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因肛腺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上肛周脓肿有持续性剧痛、红肿硬结压痛等,肛瘘主要是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分泌物等;影像学检查中肛周脓肿超声可发现液性暗区、MRI能精准显示范围,肛瘘超声可显示内口等、MRI能清晰显示全貌;治疗上肛周脓肿早期可抗生素等非手术,形成后需切开引流,肛瘘一般需手术找内口处理瘘管。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是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遗留的慢性感染性通道,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其形成是由于肛周脓肿发生后,脓液引流不畅,感染持续存在,导致管壁纤维化,形成固定的通道。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主要是因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粪便污染引发炎症,进而累及肛腺,感染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脓肿。
二、临床表现区别
肛周脓肿
症状:常表现为肛周持续性剧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单纯低位肛周脓肿,全身发热等症状可不明显;但高位肛周脓肿全身症状较明显,可出现寒战、高热、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肛周脓肿可能哭闹不安,因表达不清主要以局部症状为主。
体征:肛周局部红肿,病变区域温度升高,按压有疼痛,部分可摸到硬块,若为脓肿形成阶段可触及波动感。
肛瘘
症状:一般瘘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是主要症状。当外口愈合,瘘管内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肿痛,体温升高等急性感染表现,随后外口可再次破溃,症状缓解。不同性别在症状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久坐、不注意肛周卫生者肛瘘症状可能更易反复。
体征:肛周皮肤可见单个或多个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挤压外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排出,通过探针检查可探查瘘管走向,肛门指诊有时可触及瘘管条索样物。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肛周脓肿
超声检查:可发现肛周液性暗区,能明确脓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肛周脓肿,超声检查相对安全无创,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
MRI检查:能更精准地显示肛周脓肿的范围,尤其是高位肛周脓肿,可明确脓肿与肛管直肠环等重要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详细信息。不同年龄人群MRI表现基本一致,但儿童检查时需注意固定,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肛瘘
超声检查:可显示肛瘘内口、瘘管走向及与括约肌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肛瘘的复杂程度。对不同性别肛瘘患者超声表现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不同的肛瘘患者超声下瘘管表现可能因局部炎症等情况有一定差异,但超声本身可较好显示病变。
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肛瘘的全貌,包括内口、瘘管迂曲情况、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是诊断复杂肛瘘的重要手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MRI对肛瘘的诊断价值相似,儿童检查时需做好安抚工作以保证检查质量。
四、治疗原则区别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脓肿未形成时,可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局部可用温水坐浴等理疗方法,促进炎症消退。但抗生素使用需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合理选择,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药物剂量等。
手术治疗: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位置而定,低位肛周脓肿可一次切开引流,高位肛周脓肿需行切开挂线术等,以避免形成肛瘘。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儿童手术时要注意保护肛周组织,减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肛瘘
手术治疗:肛瘘一般需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切开、切除或挂线,以避免复发。手术方式有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挂线疗法等。不同复杂程度的肛瘘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挂线疗法较为常用。在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人群中,手术治疗的原则基本相同,但术后恢复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相应护理,如保持肛周清洁等。



